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大女人的创意革命

2013-09-07 09:14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痛打“平庸”狗:创意大跃进时代的女性先锋

  9月1日在台湾举行的2013沪台妇女文化周上,“创意生活 智汇女性” 论坛无疑成为其中亮点。

  这是一个“创意爆棚”的年代,从汽车广告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街边的小饰品到城市定位的众多举措,都在狂欢般消费着“创意”的快感。但是当我们发现韩国人可以把“创意”变成“三星奇迹”和“现代神话”,台湾同行通过“创意”可以发生“ACER潮流”和“诚品副作用”——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创意”的领悟还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吆喝”中。

  我们似乎正处在一个日益快餐化和标准化的时代,生活已经被无数商人包装得大同小异了。我们一起吃着麦当劳,喝着星巴克的咖啡,用着宜家的家私,甚至做爱,也用着同一个牌子的安全套……有什么比和所有的人过一样的生活更无趣的呢?

  过去10年,中国文化产业从蹒跚起步到颇具规模,但仍被缺失创意和品牌、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困扰。2007年始,推动文化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管是产业的内在驱动还是市场需求——在这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一个新的革命时代。

  创意文化产业如果要在全球发声,中国女性需要第二次站起来。女性是创意行业最得天独厚的创造者与消费者,奥巴马夫人的选择在美国造就了华裔设计师Jason Wu, 法国前总统夫人的Dior和Chanel 西装让全世界都看到法国时尚的魅力……

  在西方艺术史上,从文艺复兴开始,女性曾经作为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角色对近现代文明施加自己的影响,而二战后纽约几乎替代巴黎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先锋地和中心,从惠特尼美国博物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到美国艺术双年展的建立功不可没,而它们的顶梁柱都是女人——这一切得益于她们超前于时代的眼光和特立独行、坚持到底的胆气。

  在中国,从金星的舞蹈剧团到媒体人洪晃的歌华设计馆、推出中国设计师为己任的“薄荷糯米葱”创意店,从王利芬创业优米网的商业跨界到最早到西方汲取音乐养分的先锋人物刘索拉,她们都是对抗庸常的激烈反叛者,也成为创意行业最重要的急行军。

  当我们的政治领域像一个男更衣间,如果文化创意领域再没有女性的踪影,那还有什么软实力可谈?如何打造我们的创意工业,如何创新我们的“创意”——这是中国的创意领域从“启蒙时代”进入“大跃进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先锋女性们做出了最激烈的回答。

  “物质主义昏梦”下的软实力:如何打造我们的创意产业?

  2009年10月,已定居香港的诗人北岛回顾过去一百年中国在“进步”中付出的种种代价,尤其是创造力的代价,看到中国正处于一场可怕的“物质主义昏梦”中,中国当代文化“到处是贫瘠与空旷”,按捺不住内心的悲观甚至绝望,写下了《民族文化复兴之梦——致2049年的读者》一文,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发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而我们必须面对的却是“文化赤字”的凶猛。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虽然为文化繁荣奠定一定基础,但对物质和权力的崇拜,不能不说扼杀了文化的创造力。

  根据商业社会的逻辑,人类的创造需要破坏——写过《创新者的窘境》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一直试图发现“世界运作的方式”,最后发现成功是最糟糕的教师,直接提出在商业社会生存的“创新性破坏”理论:“成长的关键,在于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

  文化创意的灵魂在于观念创新。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任何思想首先都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

  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润,市场经济所孕育的中间阶层日益茁壮,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所带动的全球化推动中国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有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向内走得更深、向外走得更远。换言之,导致“发现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正在形成。

  文艺复兴的贡献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个文明的衰落,归根结底是失去了思想的驱动力。对中国来说,这样的驱动力有待进一步解放,那就是文化创意。

  台湾著名传媒人詹宏志说,关于创意,创新,根本来自生活。有人戏说牛顿靠一个从树上砸下来的苹果顿悟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创意环境,你就是吊一筐苹果往头上砸也砸不出一个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