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人性的扭曲:餐桌上的丑陋

2013-07-13 09:17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有钱却买不到放心食品,已上升为大多数人的“文化梦魇”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有奶妈为成年人哺乳,奶妈中介更是称人奶是最好的补品。除了深圳,人奶开始在很多城市流行,一场权贵阶层的“哺乳运动”拉开帷幕。

  一天吃进76种食品添加剂,个体养殖户称99%多宝鱼药物超标,超市充斥掺假蜂蜜,婴儿患“肾结石”,豇豆连续3次检出高毒农药残留……持续的食物恐惧症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社会进一步异化。

  这是一个食物极大丰富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安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的胃,有钱却买不到放心食品,已上升为大多数人的“文化梦魇”。

  吃是最原初的本能,也是最顶尖的文化。一方面指向温饱,一方面指向口味。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就是吃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这个被“吃”培植起来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却因为作为其基础的“吃”毁于一旦而面临崩溃。

  除了安全之争,肉食者和素食者的斗争也成为当今餐桌斗争的一个焦点。奥地利人菲舍尔说:“我为什么不以我的兄弟为食——其全部原因,不过是由于亲缘关系。知耻,是人类之必需。”

  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个神秘而可怖的命运:只能依靠牺牲其他生命来维系自己的生命,并把自己一步步变成罪人。

  而且,吃的阶层断裂一直是一个让人无奈的话题。富贵阶层的吃人奶、吃胎盘、吃人血等“恐怖”现象,以及穷人的无法果腹并行于世。

  扭曲的“吃文化”:

  屠杀动物与人类自残

  我们揭露餐桌上的丑陋,揭露一个个被钉上耻辱柱的黑心食品及其加工者,揭露固有文化体系里面的劣根性,是为了构建一个绿色餐桌而不懈努力。

  其实,要想真正让全民吃到安全食品,非彻底改造国民性不可。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1748年出版的畅销书《环球旅行记》中写了很多在中国的经历,他们花大价钱买来的物品不是腐烂变质就是缺斤短两、残缺不全,比如“动物的胃都灌满了水以增加斤两”。在安森看来,中国人的这些行为是不可理解的。

  自古以来,我们关于吃的文化就已经扭曲了,各种自欺欺人的吃的方法,始终伴随我们。

  《高尚地吃》作者卡伦·杜芙说:“人的肠胃远比其良心更敏感。”面对社会的风云变幻,肠胃第一个做出反应。良心是何物?相对于而今的食品行业从业者来说,谁顾及了良心,是否就要被挤出这个丛林?

  想当年,非典时期,果子狸曾经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而对于狗肉的“崇拜”,曾伴随我们多年。眼镜蛇、猴脑、鹅掌、乳羊……一系列对动物无限制扼杀的举动,使我们的胃可以容纳一切。

  有人对动物保护主义者持不解的态度,这群人会不会太小众太悠闲了点?但动物保护者会耐心讲述、动物们惨死的真相,他们说,我们身边的动物并不单纯是生命,它们也承载了人类的情感投射,文化象征,有各种社会情感因素在里面。

  我们往往忽略自己原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并对后者负有义务。这样做让我们感到轻松,它既符合政治的需要,也颇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