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名校改变人生

2013-06-30 09:36 未知/ □ 江寒秋 /

  ■人物

  选择一所高校,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人生。

  李彦宏如果不选择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学习计算机,他有可能只是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如果没有到纽约大学学习金融,对她而言,电子商务可能至今仍旧是一门陌生的生意。更远的,如果没有当初的赴欧美名校留学,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进程恐怕又要延后多少年。

  名校改变人生,名校改变历史,它成全的不单是自我价值,还成全了一种改变世界的梦想。

 

 

  创业者的名校烙印

  代表人物:张朝阳、杨致远、田溯宁

  以现在的眼光看,清华时期的张朝阳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他在198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的时候只有17岁,匮乏的娱乐、单纯的心境以及宗教式的狂热让念书成了他本科生活的唯一选择。

  也许是在国内被压抑得太久了,因为他骨子里原本是不安分的。在考取李政道奖学金后,张朝阳来到了麻省理工大学,他开始恣意地、甚至有些放肆地享受他的青春。

  这所全球知名的理工院校有着与清华截然不同的气质。它是如此的强调个性与创造力,甚至这种创造力肆无忌惮地像一种恶搞:麻理的学生曾多次把哈佛大学的好几道大门焊死,并偷偷修改了哈佛大学电子钟琴的程序,使其奏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摇滚乐来。

  那时候的张朝阳是不会发出“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之类的话语的。他对诺贝尔奖都失去了兴趣,他的梦想是当一位好莱坞的明星,“还想能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跳舞——跳自己发明的别具一格的舞,那时我希望过cool的生活”。

  嬉皮士式的生活也并没有持续太久,“硅谷”的创业模式重新点燃了他世俗生活的欲望。这个欲望也与cool有关,1995年,在国内对互联网还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乘坐地铁越过查尔斯河,来到美国波士顿政府中心,注册了一个名叫爱特信的公司,它便是搜狐前身。

  资金去哪里找?学校又在这个关口给了他一臂之力,他认识了原来学校里的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倡导“数字化生存”的先驱尼葛洛庞帝。张朝阳说服了尼葛洛庞帝和美国风险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融到了第一笔价值22万美元资金,开启了自己“又有钱又有名”的商业偶像之旅。

  直到现在,“硅谷”仍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之地,而斯坦福大学则是“硅谷”的“心脏”。斯坦福出过诗人、运动员、政治家,但最出名的是那些企业家和工程师,那些在硅谷赚了大钱的电脑极客。创立者利兰·斯坦福夫妇宣称,这所大学不是象牙塔,它致力于学生们的个人成功。

  宽松的创业环境(斯坦福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休学一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深入骨髓的淘金梦让这里成了创业圣地。攻读电子自动化设计,并在念博士时辍学的杨致远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创办了雅虎。

  没有斯坦福就没有雅虎,或许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恩心态,杨致远在2007年向斯坦福捐款7500万元建设了以他为名的一座大楼。

  与张朝阳、杨致远类似的还有另一位互联网大佬田溯宁,他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学习的是环境保护,每天研究的都是关于“草与羊”的问题。但他发现美国还有一些人大学不毕业就去创业。那是属于计算机的时代,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戴尔创造了计算机,他突然觉得不学生物学还有别的学科更加令人兴奋。

  没有专业就不能创业吗?田溯宁说:“正是在国外大学的环境中,我看到这些人,他们没有什么专业,大学也没有上完,但是做了对人类、对社会非常有利的事情。”

  公共知识分子的自由之路

  代表人物:薛涌、薛蛮子

  与斯坦福大学、哈佛不同,另一所美国名校耶鲁对商业以及学术的态度是保守的。这是美国人文教育的高地,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摇篮。

  公共知识分子、耶鲁毕业生薛涌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但他认为是耶鲁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二十多年前妻子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美元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半年后,薛涌也跟去探亲。耶鲁对薛涌这个家属毫无歧视,甚至有着无微不至的关心。比如,他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免费使用健身房等等,还能再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他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允许学习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学金。

  “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

  耶鲁的学术氛围让薛涌对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进行了热思考。薛涌认为:“越是精英的大学,越务虚不务实。全美大学生,有20%以上选择商学院为自己的本科专业,学历史文学的寥寥无几……但是耶鲁的学生,选历史专业的竟达15%左右,高居第一……商学这个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根本不存在。明摆着,这些精英将来是要统治世界的。教育给他们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是怎么在那里数钱。”

  薛涌的精英心态在另一位公众人物薛蛮子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薛蛮子认为自己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只是这种优越感不是源自家庭出身,而是“来自我的阅历、见识、学问和不大不小的成就”。

  薛“不大不小的成就”是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起步的。薛蛮子的交际圈也是在那里建立起来的,因为勤工俭学,他被孙正义和陆弘亮雇佣,他的同事是戏剧博士赖声川。彼时,当当网总裁俞渝和洪晃也在美国留学,薛曾和她们去看过歌剧,俞渝当时很羡慕薛,因为他当时通过倒腾房地产已经积累了几百万美元身家。

  薛蛮子并没有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原因是考博士需要七八年时间,以后即便做了教授,起薪也才25000美元(年薪),而他当时工作第一年就已经有了35000美元收入。

  按薛的说法,蒂森公司当时给他提供了一笔7000美元的贷款,薛花4000美元首付5%买了第一套房,一年之后用存下的十几万美元以一套5000美元的首付价格购买了50套房子。再后来,他从房地产投资中净赚了100万美元时离开了蒂森公司,这笔钱成了他的第一桶金。

  成就大师的大师们

  代表人物:胡适、季羡林

  至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胡适身上还看不出任何高出他人的优秀品质。反而,在上海读书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曾是一位生活放纵颓废的不良青年。

  即便是庚款留美后,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农学时,他的生活仍然称得上是自由散漫。彼时的美国大学盛行自由主义思潮,其日记可以展现胡适在那种氛围下的生活。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打牌……”

  1915年9月21日,胡适转学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它为中国培养出来的牛人包括三位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胡适、马寅初;教育家陶行知;散文家梁实秋、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闻一多、潘光旦、吴文藻;外交家顾维钧、蒋廷黻;金融学家宋子文;科学家唐敖庆、姜圣阶。

  胡适之所以选择哥大,与其崇拜的杜威有一定关系。当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鼻祖杜威在崇尚自由主义思潮的哥伦比亚大学对校风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就影响了一代学者。注重实证、严谨的学风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胡适的性格,实验主义成了胡适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他的哲学基础。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哥大的杜威影响了胡适,清华大学陈寅恪、朱光潜的两门课程则让季羡林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这两门课程显然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学,看起来非常冷僻:朱光潜教授的是《文艺心理学》,陈寅恪的是《佛经翻译文学》。“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35年,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生僻的学问”,季羡林告别父老乡亲,一路乘风破浪,来到了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兼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

  其中所学的外国语包括梵文、峇里文、吐火罗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德国教师“彻底性”的工作态度堪称世界著名:认真、细致、谨严、热心,对学生关怀备至,循循善诱。正是在这些教师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劳恩教授等人的严格训练下,季羡林克服重重困难,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对这些德国教师常怀感激之心。季羡林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帮助他修改论文的情景,这位教授对他的批评,使他深深认识到“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

  ■链接

  名人之后选名校

  □张明凯

  与普通人相比,名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有绝对优势,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财富、更高的权力……当然还有更好的教育资源。那么,他们的孩子都在哪里上学?

  朱云来。朱镕基之子,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修读大气学科,获博士学位后转攻商业。

  杨惠妍,杨子莹。房地产大亨杨国强之女。杨惠妍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市场及物流,杨子莹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

  李泽楷。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计算机工程。在出过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干政界要人的斯坦福大学,他成为日后的科技巨人打下基础。

  张末。张艺谋长女。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

  叶明子。 叶剑英孙女,深造于全球最著名艺术设计大学圣马丁大学,毕业作品入围优秀毕业生时装展。

  李禾禾。李肇星之子,2001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随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