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那些非主流的精英们

2013-06-12 16:00 未知/ □孟嘉 /

 

  金星、杨丽萍、李娜、俞敏洪、王石……他们均脱胎于体制,然后又都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逃离体制,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假如他们做出稍微“靠谱”的选择,今天的中国该有多黯然失色。

  金星:人生就是“九宫格”

  在舞蹈界,金星和杨丽萍是绝对的两个异类,她们逃离了体制,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最后却用“非主流”的方式将自己变成主流。

  舞蹈里有个动作,一只脚踩在地上,一只脚蹬在天上,叫“朝天蹬”。金星用这个舞蹈姿势比喻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正如她的新作《九宫格》,这部作品以女性独有的角度,探讨并表达了女性心理空间的真实状态,同时也突出了进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感悟。

  “在任何一个环境下,我都能找出我的美感、释放点。我可以到天上去,我也可以在地上待着。”

  金星之前的道路非常“正统”,她从九岁起在沈阳军区歌舞团接受专业舞蹈训练,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17岁荣获全国首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少年组第一名,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获“最佳优秀演员奖”。20岁成为国家公派赴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舞的的第一位中国舞蹈演员。

  但是16岁时,金星就想要当一个女人。28岁,她回国进行变性手术。变性后的第三年,她成立金星舞蹈团,也是目前内地唯一的私人现代舞团。

  现在的金星活得很“体制外”,这个相信谁都不会反对。她行为举止体制外,跳的舞蹈体制外,搞的艺术团体也是少有的体制外私人舞蹈团。虽然她并非为了传奇而刻意,但也许个性使然,也许条件使然,竟不由地就走上了体制外的道路。

  “其实我也是体制内出来的,所以我知道体制的问题在哪里”。她检索起体制的漏洞,最大的问题是不以人为本,是扼杀天性和创意。相比而言,国外的舞蹈培训机制更多的是根据学生自己的体质、性格等特质,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方法和平台。

  与金星类似,早年时杨丽萍同样在体制内做到了最好。

  杨丽萍13岁时因姣好的外形条件进入西双版纳歌舞团。8年后,她因主演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随后来到北京,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据说,她当时在中央民族歌舞团里,很不合规矩。她不愿意练成套地类似“芭蕾舞”的动作,她喜欢按自己的方式训练。她白天睡觉,看各种录影带,晚上回到教室跳,而且一跳就是一个通宵。

  2000年,杨丽萍离开中央民族歌舞团,回到云南,一下子便扎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舞蹈的挖掘中,紧接着《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作品华丽诞生。

  《云南映象》的策划不仅国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她带着亲自挑选的演员,一直编排了两年。

  那两年,可算是杨丽萍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为了舞蹈的生存,为了赚钱,她要去拍广告,要去见官。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那时候拿起孔雀裙就出门,上午飞去晚上飞回来,10万块到手”。当时全团一个月伙食费4万块,杨丽萍演出一次,演员们就可以吃到三菜一汤,高兴得很。

  钱是解决了,可还有政府那一关——舞蹈审查。《云南映象》因“非典”停演后,杨丽萍就开始找机会重新开演,希望找政府支持。省里的宣传部门来看过后,就要下四个节目。“天葬那一场,说妇女不能登神山,又说宗教题材不能演。包括前面所谓色情的打歌,全要下。”后来《云南的响声》里,有老虎调情的戏,母老虎说:“管好你自己的雀。”雀是当地生殖器的口语,也要删。

  但此时的杨丽萍,已经学会与政府、媒体和商人打交道。“还是那句话,要清楚游戏的规则。比如跳舞,你必须吃饱了才能跳,这是肯定的。”现在的杨丽萍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而且,团里的骨干演员每月可有4000元的收入。

  李娜:“单飞”出来的法网冠军

  2011年6月4日,29岁的武汉女子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战胜斯齐亚沃尼,成为网球大满贯134年历史中,首位获得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这也成为李娜脱离举国体制的培养后所破一系列纪录的巅峰注脚。

  李娜对体制疑惑始于2002年。

  2001年,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后,李娜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神秘离开国家队,“娜姐”不计后果的性格第一次暴露在公众面前。

  她曾埋头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学习,当时还放言讨厌和网球有关的一切。

  2004年,湖北省队联系上李娜,希望她复出打全运会,而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也和她谈心,希望她能重新加入国家队。

  李娜选择复出,一段与“破纪录”有关的传奇就此启动,却也伴随着“单飞未遂”风波。

  2005年,重回国家队的李娜成绩一路飙升,当年的世界排名升至创纪录的33位。

  按当时国家体育总局规定,运动员需上交收入的65%,彭帅与李娜先后提出“单飞”要求,均被拒绝。

  当年的中网,李娜曾表示:“我觉得在国家队里很茫然。”

  中国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国家目前出产的2000余名世界冠军,几乎无人跳出“父母热衷、教练相中、送入体校、展露天赋、家境困窘、艰苦训练、出人头地”的套路。之前的李娜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成为例外。

  北京奥运会后,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一道,告别了圈养时代。这才有了法网的辉煌。

  俞敏洪VS马云:

  “落草为寇”的商业大佬

  1985年,大学毕业后的俞敏洪留校任教。两年后中国出现留学热潮,俞敏洪也跃跃欲试,虽然高分考取了托福,却因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而梦破。为赚钱谋生,他在外办教托福班,最终被学校以私自办学的名头处分并被迫辞职。

  俞敏洪的同事李杜曾这样调侃:“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正是“落草为寇”,激发出了他的雅痞精神。新东方就在这样一群“草寇”的撮合下诞生了。

  之后,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个合伙人的故事在无数青年人中流传。

  类似的故事也在马云身上上演。

  1992年,马云的身份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的讲师。凭借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马云已经成为该学院一名十分优秀的青年教师。但是,马云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马云不像中国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对马云而言,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但不是昙花一现。马云一旦想做一件事,那是一定要做成了才肯罢休的。

  随后,有了想法的马云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历程中,不是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却是马云试水商海迈出的第一步。

  孔二狗们的荧屏逆袭

  现在大名鼎鼎的宁财神曾混迹北京多年,由于惧怕被出租车司机欺负,练就了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当年首个剧本烂到王朔都懒得批评,“北漂”生活给他留下“半亩园阴影”。

  1997年,宁财神第一次听说互联网。他是天涯虚拟社区早期网友之一,曾担任过影视评论版主。2000年夏天,在天涯论坛的杂谈板块里,你还能见到宁财神的段子和回帖。此时,他已是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的编辑,并作为可与蔡智恒匹敌的大陆网络写手参加了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在这年的7月后,宁财神忽然从网上消失了。当网友在天涯上到处找他“拍板砖”时,宁财神正和两个网络写手俞白眉、Mikko猫在北京某地写起了情景喜剧《网虫日记》的剧本。

  后来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宁财神担任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总编剧,该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并为网友追捧。

  无独有偶,孔二狗这个上海咨询行业的一线精英,高级金领也凭借《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开创黑道小说风潮,被称为“黑道小说第一人”。

  2007年12月26日,孔二狗开始在天涯社区连载小说《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迅速蹿红网络,该书于2009年由读客图书公司出版,上市以后连续18周排名各大图书畅销榜。不到2个月,销量便突破20万册。2009年8月14日,孔二狗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2009年孔二狗以11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4位,引发广泛关注。2012年,《黑道风云》改编成网络电视剧,刷新了全国所有网剧的破亿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