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承受性教育之重——乱象:90后的艾滋魔影
少女早孕、性病蔓延、心理创伤、性犯罪……层出不穷的青少年性危机不断触发社会的神经。性观念井喷的时代,谁来承受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性教育的内涵开始变迁:随着艾滋病在全球快速蔓延并进入中国,对艾滋病的预防逐渐成了性教育的重要目标。防艾,成为性教育的推手。
“未成人已长大”:“性危机”下的青春之殇
90后摸奶门、艳照门、裸照门……几乎每年都会火爆网络,新的“门”事件依旧层出不穷。00后的性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关于性侵害已经开始向00后蔓延了。
近日有报道称福建一90后少年因为经常勃起感觉很羞愧,选择了在家中挥刀自宫。之前曾有90后在女孩15岁的时候偷尝禁果,并将生下的3个孩子全部卖掉赚钱。
去年12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播放《花季难以承受之痛》专题片。9岁女孩怀孕堕胎、12岁女孩大月份引产、一组组未婚先孕数据的报告、不当人流广告对青少年的误导……乱相何其乱,问题何其多,我们甚至束手无策。
中学生从拥抱到接吻的,保守数字在20%至30%之间,而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也已占10%左右,由于获取相关信息不畅,加上传统的道德观念,要了解性常识还剩下什么渠道呢?
“当然是A片。”15岁的杜杰回答得不假思索。中学生对性的认知,80%都来自情色电影、限制级小说和网站。像杜杰这样靠自学摸索和用零星信息拼凑出性观念的学生不在少数。
大学生也一样,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系统的性教育,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通过网络、黄色录像、黄色漫画、与同学交流“荤笑话”等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更有甚者“到实践中学习”,即在校外同居。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黄艺老师等人,对青岛五高校800名本科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性教育最主要的两大阵地——家庭和课堂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提到“获得性教育的途径”方面,学校和家庭则更显得力量薄弱。
90后艾滋乱象:卫生、疾控部门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上升很快,并且主要感染途径已经由母婴传播变成性传播。去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山东几乎所有的大学均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性教育的内涵开始变迁:随着艾滋病在全球快速蔓延并进入中国,对艾滋病的预防逐渐成了性教育的重要目标。防艾,既是性教育的目标,也是性教育的推手。
中央党校教授靳薇认为,在防艾教育的问题上,国家将所有的“宝”都押在疾控部门身上,这是根本策略的失误。“只进行以安全套使用为主的性教育,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安全,这等于把人还原到动物层面。”
国家CDC性艾中心主任吴尊友认为,性教育是青少年防艾教育的基础。他坦承这一部分工作确实薄弱,但也认为,“性艾中心的首要职责,还是对艾滋病的控制与预防,青少年的性教育更多地应由教育部门承担。”
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卫生、疾控部门不能承受之重。
所有矛头,最终都指向教育主管部门。
中国的性教育牵涉到三大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和计生委。但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将性教育问题写进法律的,并不是教育部,而是计生委。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指出,“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安全套教育要不要进中学?
9年前,一则清华、北大拒绝公开发放安全套的新闻曾占据了各大媒体版面。当时就有人质疑,推广安全套就等于防艾吗?
熟知各地防艾宣教情况的中央党校教授靳薇介绍说,针对性工作者与同性恋人群,地方CD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都有“高干队”,即“高危行为(或人群)干预队”来负责防艾宣传。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办培训班、贴宣传画、发宣传册、摆放安全套、搞有奖问答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推广安全套的。
与西方不同,在中学阶段,中国性教育的主流仍是减少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
1990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期规划》(1990~1992)指出,青年人是人口中性活跃的人群,需要进行特别教育。
安全套教育要不要进中学?
对这个问题,专家俞承谋认为,每一所学校开展性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调查本校学生的性认知程度与性行为发生状况,以此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性教育。不然,性教育就会无的放矢,甚至起反作用。
“当青春期的问题困扰时,我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当艾滋病来临时,我们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当少女怀孕、人流等问题出现时,我们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当觉得青少年没有能力应对恋爱与性时,我们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当觉得性是一种爱时,我们开展爱的教育……”这是否就是中国性教育现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