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杜伯乐:洋人的中国式月饼焦虑

2012-09-16 07:43 未知/ 齐鲁周刊 /

  中秋将至,市场上又掀起了月饼销售高潮。月饼不仅是传统食品的代表,更成为人际社交、文化传承的方式。然而,曾经的陈馅月饼事件,让人对月饼质量心存余悸,之后国家屡次颁布新规强调月饼安全。济南市场上销售的月饼质量究竟如何?星级酒店精美的送礼月饼是否绝对安全?好月饼的标准是什么?星级酒店的月饼卖给什么人?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济南阳光壹佰美爵酒店总经理杜伯乐。

  “洋女婿”的“清者自清”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一句话道尽了西方人在华的生存焦虑:“我想做一个好的、健康的鸡蛋,外面是白的里面是黄的。但我感到要成为一个鸡蛋很困难,因为我没有壳。”

  中国女婿杜伯乐完全体会到了这种“洋鸡蛋”的渴望和焦虑。来华5年,这个瑞士人迷上了中国风水、娶了中国太太、习惯了筷子和中国食物,却始终不了解中国人的真正需求——比如,杜伯乐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却讲不出到底中国人喜欢吃什么样的月饼。

  作为在华生活的普通人,杜伯乐异常关注电视新闻中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关心自己该吃什么;作为酒店从业者,如何让消费者相信自己的餐饮品质是星级酒店绕不过的话题。“你的月饼安不安全?”这个敏感字眼,是杜伯乐和员工每天绞尽脑汁需要证明给济南市民的命题。

  开放式厨房、玻璃可视操作间、媒体宣传、客户后厨参观体验,济南的每家星级酒店在声明自己“食品质量”上奇招百出。杜伯乐却依旧觉得“百口莫辩”,最后只能“清者自清”。在他的眼中“中国式食品焦虑早已不止是制造商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与人不信任的情绪”。

  豪华月饼的生存手册

  找不到“壳”的杜伯乐只能用瑞士人精细的“笨办法”,一板一眼地按照流程,从考察面粉到月饼馅,从食品质量安全证书认证到包装盒设计,从采购到海选,从试尝到投票……

  在济南阳光壹佰美爵酒店,一个豪华月饼的诞生是从4个月前开始的。5月份,酒店进入筛选厂商源头阶段,有将近10家月饼加工商作为备选。

  代加工厂商提供相关的食品加工资质证明及检验证明,以确保月饼的质量安全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试尝,则让杜伯乐及其员工“叫苦连天”,近十家厂商上百种月饼一一品尝下来“都胖了一圈,咖啡也供不应求”。

  月饼口味的选择是在同质化月饼市场里冲出重围的关键,考虑到星级酒店客户的品味,中西合璧是必然的选择:一盒月饼,包含6-12种口味。半个“中国通”杜伯乐建议兼顾经典传统的红豆沙、五仁口味,再加上养生理念的低糖海苔、南瓜,还要满足西式蓝莓、卡布奇诺,川味的香辣牛肉,广式的枣泥核桃、蛋泥核桃等等。

  杜伯乐描述,酒店挑选月饼的人员几乎涵盖所有员工,从总厨到保安、从主管到前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口味需求为一个个月饼“不记名投票”。 在包装起名的环节杜伯乐也是下足了功夫,“六朝金粉”、“八珍玉食”等极具中国文化韵味的各式礼盒月饼的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光听名字就引人浮想联翩,“穿上了‘文化衫’的月饼。”杜伯乐笑谈。

  运输和保存则是不能忽视的关键要素,酒店配有空调房保证合理储存温度,每粒则都要求严密的独立包装。“一个豪华月饼的出炉,肯定不止‘月饼’本身那么简单。”杜伯乐坦然承认。

  好月饼不是吃食物,是吃意识形态

  杜伯乐认为,对于每一秒都在前进中的中国,将月饼作为食物,肯定是落伍的思路。从传统文化意义上,吃月饼是仪式感的传承;从现代商业角度,售卖月饼,要售卖一种想象力和生活方式。

  除了作为人情往来、社交礼仪的工具,杜伯乐认为好的月饼是要提供多元的趣味,以满足无数消费者差异化的欲望和奇思妙想。杜伯乐的“好月饼”重在循环利用:精美的中国青花瓷盘配梅花作为图案,月饼的礼盒或者可以直接拆卸为设计感不亚于“宜家”的相框,或者干脆配置镜子隔层设计为首饰盒……而每个礼盒,杜伯乐和员工都一一检查,镜片是否完整、拉环是否结实耐用。

  “中国始终是个将熟人社会和人际沟通视为准则的社会,”杜伯乐认为好的月饼必然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之上,另外提供多种把玩方式才是应对市场需求的关键。吃月饼的仪式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传承,同样西方环保、再利用、一物多用的准则也是杜伯乐想带给济南消费者的。

  至于天价的“鱼翅”月饼,济南阳光壹佰美爵酒店则完全与之绝缘,“让鲨鱼活在海里是我们的理念”。

  “谁说在中国好月饼是完全用来吃的,只单单是一种食物。”杜伯乐这个老外的话颇有几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