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儿科之殇

2012-07-14 07:54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手足口病,都要等6~8个小时。如果你能等待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他医院。”近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挂号处张贴的告示再次引发人们对儿科医生短缺、儿科看病难等问题的热切关注。

  为病中的孩子揪心,为等待叫号焦虑,为输液室的立足之地拼命——如何让这样的家长宽一宽心、松一松劲?儿童就医到底是怎样一种现象?儿童看病难在哪里?其困局应该如何破解?

  首先,儿科医护人员的绝对短缺和儿科医疗资源分布的相对不均所造成的供需矛盾紧张。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2008年就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数约为0.2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而在德国和美国,这一数字分别是300和400。若是比照发达国家标准,我国至少还缺20万名儿科医生。

  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等专业作为了调整专业,并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很多人认为,儿科医生由此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来源。

  “儿科难”里还有一个冰火两重天的怪现象——一方面,儿童专科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其他二级、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却不断萎缩,患者寥寥,医生转行,病床被其他科室占用。数量庞大的就诊患儿多数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真正疑难杂症只占10%-15%。那么为什么家长们会舍近求远集中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呢?

  其次,一线儿科医生的生存窘境。

  医院里有这么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如果想要体验从早到晚沸腾着的至少80分贝的噪音,那么请到无论哪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室。而且,许多儿科医护人员坦言,“儿科虽然不是待遇最差的,但绝对是垫底的。”

  再次,儿科医生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专业人士指出,儿科在业内被称为“哑科”,因为婴幼儿不善于表达甚至不会说话,许多检查手段又不允许用于儿童,因此,儿科医生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名医科大学毕业生要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行医的专职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时间。

  如何破解儿科医师缺乏、激发从医人员积极性、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当“看病似打仗,挂号似春运,输液似流水线”的儿童就医景象成为一种常态时,甚至有人喊出“是儿科病了,还是社会病了”的质问。

  钟南山院士提出要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从“实习护士虐待新生婴儿”的微博炸弹再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山东德州及之前济宁的死婴事件……道德论背后,有人喊出“是儿科病了,还是社会病了”的质问。

  而在此之前,钟南山把医疗投入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公作为最重要的原因。这些原因,似乎遥远而宏大,但剥茧抽丝之后,它们才是现实中整个医疗现状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