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东欧足球地理——斯拉夫民族的狂欢与伤痕

2012-06-17 07:11 未知/ □吴越 /

  在东欧,孤傲、悲情的斯拉夫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东欧足球,随着足球事业的大起大落,足球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某种层面上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方向。肖邦和足球,成为东欧斯拉夫人精神世界里的两个砝码。

  本届欧洲杯开幕式上,肖邦的《离别曲》悠扬而又凄美——也只有底子里透着伤感的波兰人,才会在欢乐的盛会上弹奏这首曲子。《离别曲》是献给所有斯拉夫人的曲子,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一个世纪以来,东欧大平原上,有太多的山河破碎生离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铁幕”时代:“华约”、“北约”的足球“战争”

  无论从历史战绩来看还是以影响力作为标准,前东欧足球都应该成为足球史中一个有特殊价值的独立范畴,除了参加本届欧洲杯的东欧五国曾辉煌过,其余东欧国家也曾经在世界足坛占据一席之地。

  东欧足球从来都不缺乏奥运会足球冠军,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甚至形成了对奥运金牌的垄断之势。在更具含金量的世界杯和欧洲杯比赛中,也不乏东欧足球披荆斩棘的身影。

  当冷战的铁幕分隔东西方之际,作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前身,前苏联队却一举攻破了西方阵营,1960年在法国问鼎首届欧洲杯冠军。作为史上唯一获得过金球奖的传奇门将,“八爪鱼”雅辛从此成为殿堂级的英雄。

  16年之后,捷克斯洛伐克队在南斯拉夫上演了一场集体主义的狂欢,击败德国捧杯。这支球队在世界杯上的战绩同样不俗,1934和1962年两次打进决赛。要知道迄今为止能打进世界杯决赛的国家仅有12个。

  波兰虽然迄今在欧洲杯毫无作为,但却在1974年和1982年两次获得世界杯季军。

  除了国家队在欧洲杯、世界杯的优秀表现之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联赛水平也相当高。1982年欧足联欧战积分中,南斯拉夫、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的联赛,排名在意甲、葡萄牙联赛之上;1987年欧足联欧战积分,苏联联赛高居欧洲第2,仅次于意甲,南斯拉夫联赛也高于当时的英格兰顶级联赛英甲。

  东欧英雄高唱凯歌,普什卡什、柯奇士率领的匈牙利队,功勋教练洛巴诺夫斯基培养的布洛欣、别拉诺夫、舍甫琴科等名将,马索普斯特、内德维德的捷克队,还有南斯拉夫的“三个火枪手”以及苏克、米亚托维奇、博班,以及巴尔干的兄弟们——哈吉、斯托伊奇科夫……

  然而现在的东欧诸国,很难产生世界顶级的劲旅。经济的落后,政治的干涉,假球的泛滥,国家的解体,让东欧足球辉煌不再。

  随着计划经济走向死胡同,东欧足球也被西欧越甩越远。1986年当布加勒斯特星夺得欧洲冠军杯时,平均每个队员的奖金只有可怜的200美元,不到西欧国家俱乐部的1%。至今,仍有不少东欧联赛的球员领着每月300欧元的超低薪水。

  1988年,苏联打入欧洲杯决赛;1990年,南斯拉夫在世界杯1/4决赛中点球惜败阿根廷。接下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这两支劲旅均遭分拆。1992年,南斯拉夫甚至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丹麦顶替自己上演欧洲杯童话。

  同时,黑社会横行,12%球员承认直接参与假球。世界著名的博彩公司威廉希尔足球部门副经理佩德罗直言:“在东欧,统计哪些比赛没有假球嫌疑还要更简单一些。”2005年波兰足球腐败案,罗马尼亚的足球反腐,险些导致足球联盟瘫痪。

  悲情波兰:两次下跪与足球噩梦

  11名首发主力,5人来自德甲,其中三人是德甲冠军球队多特蒙德的绝对主力,这就是如今的波兰国家队。德甲是波兰足球再塑昔日辉煌的强大后盾。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以及相对价廉物美,波兰一向是注重财政平衡的德甲球队的人才库。

  从波兰与德国的历史渊源,我们能够窥探出波兰这个民族的血泪史。

  一个世纪以前,波兰作家显克微支敏锐地感受到自己民族面临着一次十字路口选择的机遇和危机,他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你往何处去?》,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巨著不涉及当下的现实,而是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他提出的问题对整个波兰民族来说是极其严峻的——“你往何处去?”

  显克微支更为中国人熟知的作品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小音乐家杨科》:一个酷爱音乐而极具音乐天赋的8岁孩童,仅仅因为摸了一下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致死。凄美的故事,展现的是波兰旧时的世界。杨科的命运,和波兰连在一起。

  无论是肖邦忧郁的眼神,抑或华沙起义的壮烈、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令人窒息的空气,都会让人将波兰与“悲情”联系在一起。

  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波兰籍法国人,他成年后栖居在巴黎一直到死,他和巴尔扎克是好朋友,跟乔治·桑是情人……所以,法国和波兰都把肖邦视为己出,而波兰人对他感情更深,因为他表现思念祖国故土的音乐,诗意、忧郁、伤感,是对伤痕累累的波兰人最好的抚慰。

  在近现代历史上,作为夹在德国与俄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国家,波兰多次被强邻瓜分,从地图上消失,以至于曾被戏称为“欧洲的垫脚布”——不论是德国还是俄国,出门时都会对波兰踩上一脚。这种充满“悲情”的命运不能不令人感伤。

  2010年4月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和到访的波兰总理图斯克,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森林,参加了“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在为卡廷纪念碑献花时,普京右膝跪地,渐渐低下身去,将玻璃缸轻轻放在纪念碑的台阶下。正是这一“下跪”的动作,被媒体评论为“代表俄罗斯人民对卡廷惨案做了比较真心的反省”。

  而就在3天后,同样为了纪念“卡廷惨案”,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专机坠毁,96名波兰各界精英全部遇难,震惊世界。总统罹难,使得这个悲情民族更加“阴云密布”。

  1970年,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的下跪曾让波兰与德国的恩怨逐渐化解。两个邻国领导人的下跪,为波兰悲情历史做了人道主义的注脚。

  波兰人移民德国,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前后,德国又迎来了新一次的波兰移民高潮。克洛泽和波多尔斯基的父母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带着还是儿童的他们来到德国的。

  1987年,9岁的克洛泽跟随父母从波兰迁居德国。而同样在波兰出生的波多尔斯基来德国的时候只有2岁。良好的运动天赋,加上德国足球先进的人才培育体系,让这两位波兰新移民最终成为了德国队前锋线上不可或缺的球星。

  现在,波兰足协也已经开始重视起在德国有足球天赋的波兰后裔了。他们不想再错过下一个克洛泽,或者是下一个波多尔斯基。这次进入23人大名单中的6名在德国踢球的球员中,主力后卫伯尼施,主力后腰波兰斯基和替补马图席克都是波兰后裔,其中有的人还曾经入选过德国的各级青年队。

  乌克兰:否定“钢铁”的“拖拉机”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故事,尤其对乌克兰足球而言,自然会留下太多苏联基因。乌克兰是前苏联足球的继承者。因为苏联是计划经济,体育也是计划的。当初,乌克兰发展足球,立陶宛发展篮球,俄罗斯发展冰球,中亚发展举重摔跤。所以说苏联解体后诞生了很多地区性单项体育强国。

  舍普琴科是继布洛欣、别拉诺夫之后再夺欧洲金球奖的“前苏联”球员;他们有着5次接近世界杯的经历,却4次倒在附加赛门外,布洛欣作为“中央集权”的统帅,唯一一次让他们感受世界杯之旅。

  这次作为东道主,乌克兰却受到了来自欧盟众国的抵制,原因竟是前总理季莫申科被囚,可见,各种政治因素在包围着乌克兰足球。

  关于乌克兰,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其卖给中国的瓦良格号航母,再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有去年在国内出版的那本书名奇怪的小说《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乌克兰裔作家玛琳娜·柳薇卡在小说开头写道: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小说从价值观的层面向我们发问:乌克兰意味着什么?是乌克兰大婶,彪悍的哥萨克,乌克兰大白猪,乌克兰大饥荒?是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于现在的世界来说,是石油和天然气?

  似乎乌克兰人钟情于以说明书的形式命名小说,另一部影响世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样出自乌克兰人之手。1999年,由中国导演执导的同名电视剧在乌克兰基辅拍摄,重温了这部小说在中国的黄金岁月。

  不可否认,“拖拉机”否定了曾经坚不可摧的“钢铁”,正像脱胎于前苏联足球的乌克兰足球一样,脱胎于“钢铁”的“拖拉机”断绝了与自己前世的联系。36岁的风骚少妇取代了纯情的冬妮娅,理想被生活取代。

  以乌克兰为代表的斯拉夫们的“伤痕”,同样在我们身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