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的千年遗产
从大明湖到渤海湾——
近日,小清河复航工程港口规划座谈会在济南举行,回忆对沿线港口布局规划进行座谈,各地市航港局有关负责人对本市沿河企业分布、港口作业区设置进行了探讨,为小清河复航工作向前再迈出一步。
实际上,小清河济南段通航在今年4月29日已经实现,从大明湖到小清河的通航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可以想象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从大明湖到寿光羊角沟入海口的一条黄金航道即将恢复它旧日的荣光与尊严。
除连接航道外,小清河背后所连接的义利型的齐文化与道德型的鲁文化,又使济南处在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带——对于济南来说,小清河复航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从昔日的繁华,到后来的臭水沟,再到现在的景观河。小清河治污二十年,不仅是济南城市水系环境与工业发展的碰撞,更是一个内陆国家对内河文明下的生活秩序和民族精神的追溯;小清河复航,不止意味着对其千年运河水上运输功能、沿河商业经济的开发想象,更是对内河文明下社会形态、文化遗存、民俗信仰的梳理与再塑。
原来的小清河什么样?
小清河之于济南,之于山东,第一重遗产便是商贸。
作为山东唯一的海陆联运内河河道,小清河在唐以前为济水残渠,是史传大禹治水的“四渎”之一。
春秋时期,小清河为齐国连通中原的交通要道。隋开通济渠后,巨野泽以上河道埋废。南宋初年,济南太守刘豫投降金朝,征集民工开挖河道,历时数年,凿通了小清河,疏导入海,至今已800多年。东西流向的小清河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呈丁字形,共同成为汇通东西南北的重要渠道。
明清时期,济南城市腹地主要包括小清河流域,东至周村,南到泰安,西到东昌。腹地物产亦源源不断的供应济南,如土布、茧绸来自周村,陶瓷来自颜神镇(今博山),蓝靛染料来自泰安,姜和麻来自莱芜,铁器来自章丘,棉花则来自鲁北。
小清河,一头是济南,另一头连着生产优质海盐的潍北海滩。最初的小清河作为运河承担着重要的海盐运输任务,浩浩荡荡的运盐船队,将沿海地区的盐等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济南等内陆城市,现在的黄台码头就是当时的重要盐仓,因此,长期以来小清河又名“盐河”。
原天桥区人大副主任、小清河研究专家郇起鸿告诉《齐鲁周刊》记者,旧时,小清河除了承担重要的盐运任务之外,还从下游向上游运输粮食、食用油、大白菜和济南纱厂纺织用的棉花等生活和生产物资,往下游运送济南生产的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和建筑材料之类的物品。
关于小清河的源头,至今还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四大泉群,这是它自然意义上的源头。
徐北文先生对小清河之源曾有过独到的论说:一繁华市中心居然为一条通海长河之源,诚全球所仅见,允为世界之最矣。有诗曰:“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历下堪称天下最,河源出在市心窝。”
另一个源头则因对小清河的治理而成立。光绪十七、十八年(1891~1892年),清政府对小清河进行大规模治理。上游疏浚历城、章丘、齐东三县河道;下游开浚小清河正河,改由羊角沟入海,加宽马道等,共长207里。自此小清河恢复了全线通航,并奠定了小清河今日之规模。
加之军用之需,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东流入小清河。自此,小清河向西延伸至济南西郊的玉符河。睦里闸成为今天小清河约定俗成的源头。
从尼罗河到小清河,城市内河的工业悖论
小清河的功能转型,早在新中国初期便有所显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小清河被解放区军民称为“炸不烂的水上钢铁运输线”。新中国成立后,小清河被定为“全国五大战备水道之一”的战备运河。
小清河的真正衰落缘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对水系的掠夺。漕运和灌溉两项功能的退化致使小清河从城市精神地位上一落千丈,而工业进程中的污染则致使小清河在实体上真正沦为“臭水沟”。
从尼罗河、恒河到秦淮河,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水系被掠夺开发的命运无一不能幸免。小清河的荣衰如同每条处于时代变革中的河流,泥沙俱下。1990年以后,济南城市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则造成了小清河的严重水污染。小清河沿线上的中国重汽集团公司、济南柴油机厂、济南酒精厂、济南华菱药业、济南裕兴化工总厂等30多家工业企业,历城区的上百家小冶炼、章丘市上百家小塑料加工业户、平阴县上百家小淀粉加工企业……都曾是小清河源源不断的黑色噩梦。
据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相关部门2002年统计,小清河流域内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715吨/年,其中淄博市COD排放量最大,为58316吨/年,占总量的43.9%;其次为济南市,其COD排放量为39544吨/年,占总量的29.8%;滨州、东营、潍坊市的COD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5%、13.1%、8.6%。
河流滋生了商贸,而河流也最终毁灭于工商。以欧美城市生态改造的成功典范分析,恶化的城市环境最终止步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调整与优化,从制造业为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转型过程方是重建城市水系及滨水区的关键法门。
小清河借鉴秦淮河重塑旧貌,除去水利治污、景观建筑等物质形态上的整治,是否也需要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更深度挖掘及利用?更要借力于城市产业结构的成熟化转型?
重建小清河的价值标准:
一条河的义利与道德
古代欧亚非洲大陆上的诸文明都深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大西洋环抱中的欧洲大陆被那蓝宝石般的大海所吸引,他们殚精竭虑发展航海技术,热衷于探险和殖民。与之相反,亚非大陆上的内陆国家则聚拢在河流的周围,他们或者将河流视作礼制的首要命题,从河流的运行方式中发展出一套有关存在的哲学方法论……
从普拉特的《4000年前的中国》一书中受到启发,马克斯·韦伯在他那本经典之作《儒教与道教》中写道:“治”的意思“调整江河”,“法”的概念则与“疏通江河”一致,为中国的制度伦理体系加上了一个河流的阐释学维度。对于一个内陆国家来说,河流意味着交通、贸易和生存都具有了可能性,它的存在是一切生活秩序和民族精神的渊源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小清河除了连接航道外,背后所连接的功利型的齐文化和道德型的鲁文化,又使济南处在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带——从大明湖到渤海湾,小清河还曾在漕运交通中负责塑造了济南这座城市的文脉:使济南文化的性格中既有内陆文明的厚重和自信,又有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海洋文明孕育下的社会和国家的特点是小型分散的,开放的,讲求分工协作的,张扬个性自由的,重商轻农的,整个欧洲都是在海洋文明这个大背景下延承发展到今天;中国在内河文明孕育下形成的特点是大一统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重农轻商的,讲求人性的克己复礼,在此背景下中国走到了今天。
小清河的治理可借鉴秦淮河,小清河的通航却又迥异于秦淮河。不同于秦淮河六朝旧事的历史风韵、城墙古堡中的物质景观;小清河通航以来的使命便是漕运,小清河的精神气质更在于融通了山东各地的物产风情,不但使各地物品互通有无还纵贯兼容了各种民俗、文化、思潮、工业。
小清河复航,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挖掘发挥的不止是小清河的水上货运、旅游等功能,也更不止为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沿线等诸多大型企业提供一条黄金运输通道,带动沿河产业经济发展——我们还需要追溯与寻找的:是直通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济南真正的城市性格,是集自由冒险的海洋文明之精华与富饶内敛的内河文明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内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交糅的济南地理条件下的人性选择,经济选择。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