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家口“无规则”的财富传奇
薄家口,日照最大的露天茶鲜叶交易市场。没有有效管理,却又井然有序,由茶农和商贩自发形成的鲜料市场,成为窥探日照绿茶文化的一面镜子。4月27日,本刊记者来到薄家口,探寻绿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背后的诸多规则和“潜规则”。
奇怪的市场:买家不像买家,卖家不像卖家
还未到薄家口,路上便出现来来往往的电动车、摩托车,车上均有一个小袋,里面装有刚刚采摘的茶叶鲜料,随处可见背着茶筐的采摘人和卖茶人。
4月27日上午9点半,本刊记者来到日照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村的露天茶鲜叶交易市场。春茶上市,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正是茶叶集市开市的时间,茶农们会提着刚摘下的鲜茶叶来这里出售。
说是市场,其实就是在薄家口村的中心大街上,收购鲜料的大小车辆停靠在街道两旁,商贩们在车辆旁支起摊位。
本刊记者近前询问一位摊主:“今天的鲜料多少钱一斤?”摊主笑而不语。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这里与一般的市场相反,每个摊主面前大小不一的筐子、袋子里装的并非欲出售的鲜料,而是刚刚收购来的,时而操纵台秤、时而比画计算器的摊主不是卖家,而是买家。那些提着塑料袋、篮子东看西问的才是卖家,多是附近村民,每天从自家茶园采茶,就近拿到市场出售。
摊主每天的收购量大都在几百斤以上,而茶农手里的鲜料大都只有几斤,所以摊主坐定,茶农走来走去,互相中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这么简单。
几只藤编的筐、几袋新摘的茶,一杆秤、一辆摩托,每个茶摊都很简单。茶农提着刚摘的鲜叶,给摊主看品质。30元一斤的、50元一斤的、60元一斤的,摊主看货给价。茶农满意摊主的出价,就上秤,结算;不满意的,茶农提上茶叶,转身再找下一个买主。
买主有的来自附近加工厂,有的来自茶叶公司,还有些人是特意从外地赶过来的。
“这个市场是季节性的,从4月底到10月,采茶季节一结束,就自动休市了。”一位摊主向本刊记者描述,“每天大概有100多个收购摊位,交易量在一万斤以上。”接着,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摊主,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
后山北头村的王文丽,常年来这里收鲜料。茶农拎着大大小小的口袋在她面前一开,她捻一下,迅速报出价格,计算器上按几下,本上记几笔,点钱,找零,一笔交易就完成了。不多会儿,她就收了十几份鲜叶。她把收来的茶叶按品质分类,30元的放在编织袋里,50元的放在纸箱里,80元的放在藤条筐里。“干了这么多年,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货,值多少钱。”王文丽家里有个小型加工厂,她负责收鲜叶,丈夫负责炒茶。这个季节,她一天能收600到700斤鲜叶,而据她往年经验,再过些日子一天就能收到1000多斤鲜叶。
24岁的张涛,从事茶叶加工行业已有6年,每天都会来薄家口市场收鲜料。4月27日,从上午8点到10点,他已经收了100多斤鲜料。
“五斤鲜料能炒一斤茶叶,如今煤价、电价都在上涨,成本不断提高,每斤茶叶加工费就十几元,然后以19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茶店。”张涛告诉本刊记者,“炒茶并不掌握定价权,利润相对来说比较低。茶店继续向外出售,利润空间就比较大了。”熟谙绿茶行业“潜规则”的张涛,准备注册自己的品牌,开茶店,更多地向下游发展。
没有管理,完全自发形成的薄家口露天茶鲜叶交易市场就以这样原始的方式存在着。
一位茶农的24小时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不下雨,茶农赵亭周的每一天都很忙。
从离开茶园到回到茶园,不到半小时,赵亭周便将早上一家人采摘的3斤鲜料卖掉了。
将电动车放在地头,赵亭周径直走进茶园,和正在采茶的妻子打个招呼,俯下身去,开始采茶,不远处儿子和儿媳妇在另一块茶园里为茶叶喷洒叶面肥。
4月27日上午10点半,在距离薄家口村不远的赵家村,本刊记者见到了正在茶园里采茶的赵亭周和他的妻子。今年60岁的赵亭周有3亩多茶园,经营了几十年,如今一家四口人全都以种茶为生,“这块地已经种了十几年了,
一亩地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除了卖鲜料,他还和儿子一起炒茶,有人专门收购炒好后的干茶。
茶园并非全都连在一起,而是在小块茶园之间间或种些花生等作物。“不能挨着种,要不这里打农药,飞蛾等小虫子会跑到那块地里,等到那边打农药了,虫子又飞回来。”
赵亭周身后不远处,是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茶叶加工场。这座如今早已废弃的茶厂,在整个日照市也算是比较早的茶厂了。赵亭周所在的赵家村,就是上世纪60年代“南茶北引”到日照后,最早的种茶区域之一。这座茶厂更像是一个标本,见证了日照绿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从4月底到10月,几乎每天早晨6点多钟,赵亭周和家人准时起床,到茶园里采茶,一家人齐上阵,两个多小时能采二三斤鲜料。8点多,将鲜料拿到邻村薄家口鲜料市场卖了,回家继续采,10点多再去卖一次。“除了下大雨不采,其他时间每天都会采茶,然后当天卖掉。”
有时候下午赵亭周也会去一趟鲜料市场,“采的越多当然卖的越多”。到了晚上,他会和儿子一起炒制茶叶,“并不是每天都炒”。
每天来回奔波于家、茶园和市场之间,已经成了薄家口村以及周围村子大部分茶农的生活习惯。
去年鲜料价格曾经达到160元一斤,赵亭周和妻子两个人采茶、卖茶,一天收入七八百元。今年茶园管理不错,再加上茶叶丰收,价格有所回落,一天也会有几百元的收入。从4月中旬开始采茶,10天左右收入几千元。
由于家里劳力充足,赵亭周没有雇人。而在赵家村,到了采茶旺季,不少人家由于人手不够,会雇人采茶。“采茶是个慢性活,雇人也还划算。”赵亭周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工人一天可以采2到3斤鲜茶叶,一斤平均可以卖60元左右。除去采茶工一天的工钱、饭钱,一天一个采茶工可以带来60至100元的利润。
薄家口的规则和“潜规则”
依托薄家口茶叶鲜料市场,各种周边产业逐渐兴起。
除了种植自己的2亩茶园,每天加入到卖鲜料的大军之外,薄自改独辟蹊径,在鲜料市场经营了一家“茶叶医院”。
“按照现在的形势,土地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能再继续使用传统的化肥和农药了,”在薄自改的“茶叶医院”里,他向本刊记者讲述他的观念,“2006年,我就投入两三万元,开了这家商店,主要经营新型农药和肥料,比如海藻养生菌,一桶60元,能上半亩地。”
按照薄自改的说法,目前人们对新型农药和肥料还不是很了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不管有没有农药残留,只要产量提高了就行。不过现在的情形越来越好了,来我这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茶叶医院”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
薄自改可以算是最早的茶农。因为沙土土质的关系,薄家口曾是一片荒凉的山丘,种什么都没有收成,那时候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簸箕口”一竿子下去一亩地打不下一筐子花生。
到了1966年,薄家口的命运被改变了。这一年,“南茶北引”落户日照,“我见证了几乎整个过程。”开始时村里种了几十亩,后来扩大到二三百亩,“茶园属于村集体的,卖茶也是集体和集体打交道,老百姓认可度不高。”
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一直是自种自采、自炒自卖,一家人对付半亩茶就十分吃力。茶炒出来以后,用蛇皮袋一背,走亲访友赶大集,最后卖不了的就自己喝。“喝了三十年茶没喝出茶味来。”有人开玩笑地说。
真正认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薄家口村1800亩耕地中,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如今达到了80%,户均2亩多。由于靠近市场,鲜料随采随卖,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根本不用动员,村民自己就将能种茶的地块全种上了茶。”全村500多户人,不仅无人外出打工,每年采茶旺季还要雇人采茶,最多的时候每天有几百人在村里打工。
据薄家口村支部书记薄自双介绍,1996年,村民薄怀江实验茶叶冬暖式大棚成功,市面上第一次出现了“冬茶”。村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4年时间全村茶园由118亩发展到520亩。
与此同时,一些村民放弃了种茶采茶,投身到更赚钱的茶叶加工、营销领域。1999年,“北垛春”等一批茶厂建立。现在,薄家口的茶庄已经遍及全省各地,仅北垛春一家就在济南、青岛、日照开了专卖店。茶叶种植户靠着卖鲜叶挣钱,采摘人靠采摘挣钱,茶厂靠炒茶挣钱,收购商靠卖茶挣钱,日照茶产业链逐渐向外扩散。
市场的繁荣同时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本刊记者在薄家口看到,围绕鲜料市场,卖水果的、开小店的、卖熟食点心的以及修车的,各种商业服务应有尽有。一个小村庄,就这样被席卷进绿茶产业链,开启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