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最终极的财富就是活到“破烂”里

2015-02-17 23:19 未知/ □本刊记者 张霞 张 /

 

  当我们拥有财富之后,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企业家窦宝荣和王雪梅用“收集老玩意”和“重返大铁锅”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王雪梅:一个女企业家的火坑和土屋

  36岁的王雪梅已是一位资产数亿的企业家,胶东农村的童年经历在其积累财富的路上“功不可没”。

  幼时的王雪梅生长于胶东农村,物质贫乏和生活劳累是她的总体印象。春秋季胶东农活多,王雪梅和两个姐姐放学后便帮家里拔草锄地;每逢大集是王雪梅最开心的日子,鲜艳的布匹、稀有的果蔬、热闹的猴戏表演都像打开了一扇另一个世界的新奇窗口。

  “生活原来不只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外面的人和我们不同。”王雪梅畅想着改变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读书是一种“出走”的方式,知识带着她走到了她幻想的世界。大学毕业之后头脑聪明的王雪梅通过所学的商业知识敏锐的投资房产、股票、开办公司,在资本运营的世界风生水起,积累起不菲的财富,完全摆脱了物质贫瘠的阴影。

  然而,衣食丰裕的王雪梅却开始“找罪受”。2014年,在国内几个大城市都置有房产的王雪梅又到济南南部近乎山林的郊外购买了一座别墅,别墅买好之后,王雪梅又觉得院子不够宽敞,再花四十几万买了一片土地,自建了五间平房。

  在这块土地上,王雪梅过起了“重返苦日子”的生活。院子里王雪梅种满一年四季的菜蔬,自己亲自播种施肥,南瓜、丝瓜爬满墙壁,木瓜、苹果树木成行。将近年关,工作忙碌的王雪梅竟又放下一堆冗杂,跑到招远老家学习起如何垒锅灶。

  接到记者电话时,王雪梅正好和学设计的同学从招远“学习”归来。“我们考察了最原始的大锅灶怎么砌,并研究了一下烟筒的安装。”

  按照王雪梅的计划,她要在厨房里安装最传统的胶东铁锅,以石头和泥浆雕砌灶台,每顿饭用最原始的树枝、木柴烧灶。在她的卧室里她也仿照老家的习俗,砌了一张泥巴土炕,保证房屋保暖、防寒的前提下,王雪梅设想每年冬天就睡在用炉火烧热的土炕上,暖气全部撤掉,客厅安装了从房顶通风的壁炉。

  “土炕对身体循环好,而且舒服,人还是要睡在最原本、自然的地方;支一口大铁锅自己蒸馒头、煮大肉。”

  几乎一有闲暇王雪梅便推掉应酬,回到家中务农、下厨,经历从贫苦到财富再“重返泥巴”的过程,王雪梅认为这是一种寻找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方式,我们赚来财富是要努力让自己更舒服,精心的对待每一顿的食物,给所吃所用所住投入自己的感情,让我觉得快乐。我喜欢自己亲手种下菜蔬,经营粮食的感觉,细致而深情,充满衣食住行的享受,还原了生活的最本质。”

  窦宝荣:

  寻根“破烂”的诸城首富

  窦宝荣是山东四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诸城进行股份制改革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商界拼搏、事业有成之外,他有一个多年爱好—收藏。

  窦宝荣爱收藏,得从祖上的规矩谈起。“祖上就有这个规矩,只留东西不留钱。”窦宝荣是清朝内阁大学士窦光鼐第六代孙,当年窦光鼐解甲还乡时,将自己多年的著述、积累的书画古籍与皇帝的赏赐,都运回老家诸城。这些古器物,有的传至家族的其他支系,一部分传承到窦宝荣的祖辈父辈手中。

  窦宝荣真正开始收藏,得从1962年被下放回乡务农开始,“那时回到老家,发现到处都是宝贝。”诸城曾是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青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佛教建筑与遗迹及佛像很多,“有时犁地,就能犁出石碑、石佛来。谁也不在意,随出随扔。”

  回乡做木工期间,他经常借帮工来置换“东西”,而每逢农历腊八大扫除,他就到村边沟里倒掉的垃圾堆里扒拉,常捡着古花瓶、考究的茶壶等小玩意儿。他说:“那时遇到走村串巷收破烂的,一定叫住,看看有没有老东西。那时一车子破烂卖不了五角钱,几分钱就能买件老东西。”

  尤其“文革”时,窦宝荣眼见古董被毁,痛心之余悄悄用独轮车把石碑推到村西的崖头地里掩埋,而小的古物,比如古币、古书,他就藏在自家的地瓜窖子里。

  就这样一路收藏,如今窦宝荣已拥有各类藏品160万余件,涵盖了中国文物的各个种类,光佛像就有1万余尊,其中有不少之“最”:最重的佛像是一尊重达5吨的石雕如来佛、最高的佛像有6米,还有由五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佛塔,高达10米、最古老的石雕佛像是汉代的,最重的牙雕造像超过6公斤,最高的木雕佛像近2米。

  其中不乏“珍”宝。在他的收藏仓库里,有一批非常罕见的鎏金铜佛,用青铜或黄铜铸造,表面鎏金。窦宝荣说,这就是俗称的“鎏金铜佛像”或“金铜佛像”。这种佛像以前多供奉在宫廷、寺庙主持内室和大户人家的佛龛中,民间少有流传,分外珍贵。

  藏品多了,窦宝荣倒觉得自己被文物占有了,“收藏是时代晴雨表。没有现在的好时代,这些文物也就惨了。我只是一个保管者,传承者,欣赏者,而不是占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