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银雀山?
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澄清了孙武、孙膑确有其人,各有其书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上千年的历史悬案。银雀山汉墓的轰动过后,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司马迁都无缘一见的竹简
时光回到1972年4月14日晚上6点,刚吃过晚饭的毕宝启和吴九龙在热烈地讨论四神、四灵的问题。他们是山东博物馆文物组的工作人员,奉命来临沂查看古墓。
在此之前,临沂卫生局盖办公大楼,工人们在清理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墓葬。收到临沂群众来信后,省博物馆领导派毕宝启和吴九龙去看看。两人到临沂地革委报了到,吴九龙还跑到古墓瞧了瞧,发现只是一个“小汉墓”,并没有太大的考古价值,于是才发生了上文那悠闲的一幕。
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十分钟后,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发生了。
临沂文物组负责发掘工作的刘心健慌里慌张冲进来,说发现了竹简。
这绝对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堆形如乱草的竹简让闻讯赶来的毕宝启一行和考古专家们兴奋异常,他们发现,这堆乱草竟然全部都是竹简残片,残片长短不一,混合在污泥中,如不仔细辨别,很难认出。竹简上的字更是让在场的人神情大振,只见上面写着“齐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
文字和孙子有关,难道这就是《孙子兵法》?当天夜里,毕宝启的同事蒋英炬带着那枚记载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竹简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汇报情况。
在北京国家文物局里,竹简上的文字让专家们大吃一惊。与此同时,在临沂,人们在清理一号墓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墓坑的痕迹。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个墓坑之间仅有几十厘米之隔。
整理竹简的工作进行了两年,竹简中的奥秘玄机被层层揭开。1974年6月17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长篇通讯稿,对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发掘及竹简的研究成果作了报道。
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人们惊奇地发现,银雀山汉墓出土的7500余枚竹简中,有相当一部分古籍不仅对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是久已失传的佚书,即使两汉时期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史学家们也都无缘一见。
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之前,我国史学界对孙子、孙膑是否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否各有其书一直存有疑问。银雀山汉墓中失传1700多年的兵书《孙膑兵法》竹简与传世兵书《孙子兵法》竹简同见天日,一下子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确有其人,各有其书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上千年的历史悬案。
谁是真正的竹简发现者?
40年前,是谁首先发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在过去的岁月里,几位当事人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发现经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3年4月,吴九龙在为岳南《遭遇兵圣》作序中写道:“我不但亲历了银雀山一、二号汉墓的考古发掘……同时还是清理保护竹简,并对竹简作释之、缀联、注释和研究工作的唯一始终其事者。”2005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临沂之银雀山之谜》。片中,吴九龙详细地讲解着他的发现过程:“我们发现了‘简册’……我发现了《孙子兵法》竹简……”
然而,参与银雀山一号汉墓发掘的另一当事人杨殿旭在看完岳南《遭遇兵圣》中关于吴九龙发现竹简的描写后,愤而在书中有关章节写下“胡编”、“无中生有”、“胡说八道”的批语。的确,吴九龙的发现说缺少其他当事人的佐证,与吴九龙同来临沂的原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毕宝启,参与发掘银雀山汉墓的原临沂县文物组工作人员刘心健、杨殿旭等在现场人员,没有一个人说过吴九龙发现竹简。
四个关键当事人证实,发现竹简时,吴九龙根本就不在现场。也就是说,吴九龙并不是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的发现者。那么,真正的发现者究竟是谁?
毕宝启回忆说:“(4月14日晚)刘心健来报信时跟我说,竹简是杨殿旭拿水涮出来的……要证明竹简是谁发现的,应该是杨殿旭。”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年代,刘心健、张鸣雪、杨殿旭等人没能留下在发掘现场的照片,这不能不成为一个遗憾。大量资料证明,以刘心健、杨殿旭、张鸣雪为代表的群体,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者、确认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