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三张面孔
最近,尚未从“韩三篇”的争论中完全脱身的韩寒,又陷入了与“斗士”方舟子的口水战中。相比而言,“韩三篇”所留存的疑问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方舟子所纠缠的是与非的价值。
韩寒是否可以注脚“中国梦”?一个万千人欲毁之而后快的“败类”,怎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样板?我们从韩寒的三张面孔里面,是否能窥探出这个社会的一丝狡黠目光,来映照黑暗的现实?
面孔一:“二愣子”韩寒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他曾经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
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随他一道,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乎是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在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当初在北京遇到了外界对自己太多的否定,他竟然信了。三年里处于赛车场和文学荒漠里挣扎,“一事无成”。所以很失落地回到上海。寻找安慰。找到早先的朋友,从朋友那里寻求安慰;再追当年的女友,但却最终分手。他寄予厚望的刊物“独唱团”夭折,他的博文也会经常被删……
“一个小镇青年,没受过很多教育,辍学之后他也没工作,没同事,没有接触竞争环境。他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一直是单打独斗的。”路金波说。这令韩寒把他的智慧“节省”了下来,没有用在“中国人常用的那些地方”。“中国人不管是打麻将,还是《孙子兵法》,还是为人处世的君子之道,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
不懂生存之道的韩寒,一开始就被当做“二愣子”,国人乐意看着这样一个“二愣子”冲锋陷阵,而自己则躲在潜规则里,一边数钱一边抱美女,其乐融融。
面孔二:“草泥马”韩寒
自从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之后,韩寒的影响力进一步飙升。截至2011年底,他的博客点击量已经高达五亿两千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即使在博客上随便打一个哈欠,都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响应,跟着打瞌睡。
韩寒一人的影响力,超过了众多大型媒体。
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他犀利而又恰到好处的尺寸把握一向让对手很头疼,但又无可奈何。人们已经习惯从韩寒式的调侃中指摘时事乃至时政的漏洞,从捅马蜂窝式的恶搞中获得心理平衡。他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形成一股旋风,裹挟着众多追随者的意愿嬉笑怒骂,无往而不胜。
同济大学王晓渔在《“公民韩寒”和“小偷”郭敬明》中说:“草泥马和酱油男,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还代表了两种‘高下立判’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拒绝承认这种‘贵贱之分’,只能说明我们也成了酱油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谈到韩寒时,认为“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犬儒,对政府没有影响力,对公众也没有影响力”,“中国教授加起来的影响力赶不上韩寒”。
甚至有人说他是“当代鲁迅”。同时有人又指出:“说韩寒是‘当代鲁迅’,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面孔三:“公敌”韩寒
方舟子只是因其影响力而做了攻击的前锋,大量不甘寂寞的后备军也从来没有放松对韩寒的讨伐。韩寒的“读书少”、“底子薄”以及由此导致的思想观念的“浅薄”是他们攻击的重镇。“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功个例可以影响一代人,成为他们不去上学的理由,而这样的榜样我们到底要不要立?”“他所‘针砭’的时弊,你我其实也能看到,只不过他油嘴滑舌一些而已。”
韩寒并没有过多理会这些攻击。倒是大量他人的声音为他不平。网友“王士盘”说:“韩寒是大陆少有的没有被阉割也没自我阉割的男人……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常年躺在宪法里睡觉的时代,思想上还有小鸡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南方都市报》语出惊人:因为黑暗太浓太重,韩寒这一点的光就被当作全部的亮……韩寒制造了一个人的喧哗,衬托出无数人的沉默,这是不正常的。
反观在“韩三篇”发表之后那些倒戈的粉丝的谩骂,折射出的是鲁迅当年所言的国民性和劣根性的延续和生长。缺乏客观自省的浮躁与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背离。
但韩寒意识到追随者的“一边倒”并非正常现象,反对意见的缺乏会造成错误和假象。在经过深思之后,他才意识到“不光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后来他又补充道:“我唯独忘记了还需要杀戮的,那就是自己。”
《环球时报》发文赞赏“韩三篇”是“当下中国难得听到的大实话!”但韩寒并不买账:“这是他们自作多情,……《环球时报》没这个资格。”
正如陈丹青所言,韩寒孤立而又孤单。当所有人都把自己托付给韩寒时,一定是韩寒最孤立无援的时候。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