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首富货币志
一部两千年的中国企业史,到处是面孔模糊的商人,而若以性别来论,女性则更寥若晨星。从唐代高五娘到宋元之后的绝响再到19世纪的海盗郑一嫂,女富豪们的变迁不仅仅只是一次新的观念变革,它还在某些层面上诠释了我们的时代与财富文化。财富的进化,一直伴随着人类自我的进化。
《史记》里的第一位女商人:从寡妇清的家族产业到造船大亨“俞大娘”
在史书记载中,最早、最出名的女商人是四川地区一个名字叫清的寡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寥寥76个字记录了她的事迹。寡妇清的家族从事的是“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因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所以传及数代而不坠。寡妇清不但操持家业,还组织了私人武装以保卫家财。
女性经商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唐代,这不足为奇,因为连第一个女皇帝也是在那时出现的。在当时第二大商业城市洛阳最出名的女商人叫高五娘,她也是一个寡妇,从事的也是冶炼业。“洛阳高五娘者,美于色,再嫁李仙人。李仙人即天上谪仙也,自与高氏结好,恒居洛阳,以黄白自业。高氏能传其法”。夫死之后,高五娘掌握此冶炼技术致富极快,后来招致了别人嫉妒,被人告发。
在长江流域,最出名的女商人叫俞大娘,她生活在中唐的大历贞元年间,从事造船业。当时所造的大船最多能载八九千石,所谓“水不载万”,然而俞大娘造出来的航船却可达万石。据说船上可以种花果、蔬菜,驾驶船只的工人就有数百人之多,船员的生死嫁娶都可在船上进行。它航行在江西和淮南之间,每来往一次,就能获得巨利,这种船直接以“俞大娘”来命名。
从唐代商界“她”时代到宋元绝响
除了从事大规模制造业的高五娘和俞大娘,史书中还出现过不少女商人的身影。据《太平广记》等书的记载,唐朝女商人所从事的商业买卖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品紧密相关,有以卖菜为生的“卖菜家妪”,“鬻蔬以给朝夕”,也有卖花、化妆品和经营餐饮业的。
在众多的餐饮经营行业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胡女开设的酒肆。“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胡姬招素手,醉客延金樽”。这些酒肆以美丽胡女的微笑为商业招牌,吸引了大批的风流文人酒客进入酒肆进行消费。在胡女酒肆日渐兴旺风气的影响下,吴姬越女也效仿胡女酒肆的营业风格,在交通发达的乡村路口广开酒肆营业:“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这些独具西域风情的酒肆模式和经营特色,成为唐代商业经营中最具特色的一幕。
唐代女商人所经营的餐饮业,一般以小本经营为主,规模较小,利润也比较低,除了胡女经营的酒店具有一定的商业规模外,其他有关唐代女性所经营的餐饮业中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且存于史料记载中的,仅《太平广记》卷286中记载汴州有一个名叫板桥十三娘的女商人。她有数家店铺,商业规模相当可观。“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多有驴畜。”
女子经商之风自汉唐之后一直缕缕不绝,据《中国经济史》作者侯家驹的考据,“在北宋,妇女还从事茶肆、食店、药铺之经营,并作小贩、卖卦及牙人。”但是到了12世纪的南宋时,风气终于大变。当时出现了一股礼教运动,对女性的约束大大增加,从此女性被关在宅门之内,再也无法在商场上有所作为。
宋元之后的明清两朝,像寡妇清、高五娘和俞大娘这样的女中豪杰已成绝响。
海盗郑一嫂:澳门赌业的开山鼻祖
不过到了19世纪初的清朝后期,在南方却冒出来一个郑一嫂,她从事的是十分凶险的海盗业—在西方企业史上,海盗从来被看成是一群最原始的、具有契约精神的企业家。
郑一嫂原名石香姑,她皮肤黝黑但天生丽质,少女时是海船上的妓女,后来嫁给了南中国海著名的海盗郑一。郑一在广东沿海一带组成了一个海盗联盟—红旗帮。全盛时期,红旗帮下分黑、白、黄、蓝、青五旗,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舟1000多只,盗众一度多达10万之众。据英国学者康士坦的《海盗史》记载,其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第一,竟大过著名的北欧海盗。红旗帮专劫官船、粮船及洋船,活跃于粤东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基地在香港。红旗帮“向商渔盐米各船收保险(护)费”,名目为“号税”、“港规”、“洋税”,“凡商船出洋者勒税番银四百元,回船倍之,乃免劫”。由于条文清晰,数万海盗过的是有规有矩的非法生涯,红旗帮俨然是一家管理有序的海盗集团。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月十七日,郑一在一场台风中被吹落海溺死。郑一嫂,便成为红旗帮的首领。她命郑一的侍从张保仔自领一队盗船。大本营设在围洲、硇洲(今湛江地区)。
郑一嫂与张保仔的势力实在太大,引来朝廷的多次围剿。1808年,清军以八万两白银为代价,邀集英国及葡萄牙海军对红旗帮发动总攻击,张保仔被迫接受“招安”,官至从二品千总,任澎湖副将,郑一嫂授诰命夫人,至是,粤东一带海盗活动平息。1822年,张保仔死于任上,郑一嫂则定居澳门,开设赌场,得享天年,如果从渊源上来看的话,她还是澳门赌业的开山鼻祖之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