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流浪记,一部文明史
纵观人类历史,从游牧社会到农业社会,人口由动变静。但由农耕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人口又由静变动。流浪的过程,不仅促使经济形态的转变,也促动了文化形态的碰撞。从孔子到奥巴马再到哥伦布,他们的流浪并不仅仅意味着割裂与离失;还可能是冒险者的进阶游戏,是生产力与制造的起源。
文化篇:“丧家犬”们的文化祠堂
代表人物:孔子、诸子百家
流浪往往还伴随着文明,因为文明离不开传播。
孔子最后的二十年中,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曾自嘲说“惶惶如丧家之犬”。
根据学者考证,孔子周游列国,从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到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共十四年。
孔子很仓促地带着几十名学生出行,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首先抵达卫国,卫灵公厚待之,但不让其过问政事,孔子主张“德政”,他很想通过卫国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卫灵公对此毫无兴趣,倒是向孔子请教如何用兵打仗的事,孔子很失望的离开。
孔子至陈国,也并未参与政事。孔子64岁时,又到卫国再次受到很高的礼遇,但同样没有实际职位。无奈之下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六十八岁。其间受了“匡人拘禁”,若“丧家之狗”的讥讽,以及狼狈不堪的“陈蔡绝粮”。
虽然一生忧患中流浪漂泊,奔波劳累,并未完成自己的治国梦想,但旅途中孔子的思想、言论却得以最广泛、最大范围的传播。楚狂接舆、子路问孔子、小儿辩日等等诸多经典典故就发生在孔子与学生的流浪路上,成就了历史上永恒的圣者图像。
除孔子之外,诸子百家“流浪去齐国”也成为一种时髦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斗的政治局面,为拥有知识财富的“士”提供了活跃的舞台,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诸子百家”。
战国时代的齐国为了培养和延揽人才,在都城临淄设立了一座学校,因位于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由于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的方针,因此学术氛围浓厚,学派林立并存,围绕天人关系、古今之变、礼法、义利等问题展开辩论,最盛时期的游学之士多达数千人。
至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战国时期的名士邹衍、淳于髡、慎到等都曾在此学习,孟子和荀子又曾在此任职,而荀子曾三度出任学宫的“祭酒”(学宫的最高领导人)。
政治篇:奥巴马们的世界串联
代表人物:毛泽东、奥巴马、骆家辉
从殖民地里的黑奴到美国进入最上层社会,黑人流浪了两百年。而如果没有奥巴马的世界性串联,美国就不可能产生第一个黑人总统。
奥巴马的成功背后有一个黑人家庭几代人的肤色流浪、文化流浪、社会阶层流浪。
奥巴马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祖籍肯尼亚。父亲是一位祖籍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美国人。混血儿奥巴马接受的教育则是一个精英白人的路线图: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
黝乌肤色与原始外貌可能是黑人深受歧视的原因。康有为《大同书》曾说:“黑人之身,腥不可闻。黑人之形状也,铁面银牙,斜额如猪,直视如牛,满胸长毛,手足深黑,蠢若羊豕,望之生畏。”血型的混合是奥巴马家庭的第一个进阶。
思维方式与性格的重塑,则是奥巴马的第二重流浪。作为第二代美国移民,奥巴马并没有像很多美国黑人奴隶的后裔一样在贫民窟长大。他小时候是由白人外祖父母抚养,童年中有很长时间是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的。因此他的思维方式和美国白人或亚洲人比较接近。
而正因为此上种种流浪,他的世界性、他的少数民族的背景、他的哈佛精英色彩、他的平民出身,所有这些融合起来完成了一个美国梦。
同为政治人物,这种流浪色彩、流浪命运、流浪性格在毛泽东、骆家辉、田中角荣等身上皆有体现。作为革命家,有了离开湖湘的“流浪”魄力才有了新中国与新制度的重新树立;作为华裔美国人,骆家辉家族的流浪催生了一个在美洲大陆主政的亚裔州长。
当奥巴马穿着他的人字拖踏上夏威夷的玛莎葡萄园的沙滩,马丁·路德·金就曾在那儿游泳、写作;2011年11月骆家辉回到广东老家将父亲的遗相送进家族祠堂,站在祠堂里的他也许能感悟,离乡并非就意味着割裂,还可能是为了拓取与回归。
商业篇:犹太人的商路之旅
代表人物:哥伦布、犹太商人
流浪的第一重含义即是冒险,流浪通往未知。而重大的历史命运不会静止发生,流浪往往是促进因素。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冒险家、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资助,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马利亚”号、“平特”号、“宁雅”号3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远航。
这是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哥伦布和水手们在茫茫大海之中度过了两个多月。1492年10月12日拂晓,水手们终于看到了一片黑压压的陆地,哥伦布终于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至死一直认定自己远航所到的是亚洲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次“流浪”改变了美洲的历史命运,甚至世界史。
财富、果实与黄金,很快给美洲带来厄运。在第一次航行时,哥伦布就把10到25个美洲印第安人强行带回西班牙。哥伦布还带回了鹦鹉、黄金饰品及其他新奇古怪的东西,这在赛维利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屠杀、掠夺、殖民接连不断,印第安女人和黄金像战利品一样被抢夺。由哥伦布“流浪”开始的两种现象,使种族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现代世界:其一,西班牙征服者从西半球的土著居民手中掠夺土地、财富和劳动力;其二,导致那些居民近乎灭绝,导致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的出现并造就了劣等种族。
与哥伦布及西班牙的掠夺式商旅不同,流浪民族犹太人在上海则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经济共融。客观上犹太商帮聚集上海,对上海外滩最初的市政建设、房地产业、工商业心脏文化教育娱乐业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犹太人最早成批来上海定居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上海作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而对外开放,世界各地犹太人纷至沓来。其中多数是祖籍美索不达米亚的犹太商贾。
1844年,祖籍巴格达的著名犹太富商沙逊家族第二代大卫·沙逊,从印度孟买派其儿子伊利亚斯·沙逊(1820年—1880年)到上海开辟商埠,设立沙逊洋行,将英国纺织品和印度鸦片出口到中国,从而揭开了近代犹太人在沪的历史序幕。
随后,巴格达犹太人哈同(1849年—1931年)、英籍印度犹太人埃兹拉和嘉道理,以及英籍埃及犹太人亚伯拉罕和沙乐门等著名犹太商贾,接踵而至。从经营鸦片、丝绸、茶叶开始,进而扩展到房地产、金融和娱乐业。以这批犹太商贾为中心,形成了上海第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犹太社区。
■延伸阅读俄国“无政府主义”贵族们的流浪革命 兴起于19世纪俄国的“无政府主义流派”,发起人都是贵族,也都有着同样的流浪过程:在沉沦糜烂的贵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独,最后选择出走。
托尔斯泰:“我放弃爵位与土地,让所有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
大文豪托尔斯泰是一位伯爵,拥有很大的农庄。有人说,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复活》,也不是《战争与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时,写给沙皇一封信,称其为“亲爱的兄弟”,他写道“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与土地,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
把信寄出之后,他收了几件衣服,拎着简单的包袱,出走了。最后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于他,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内在的道德不安全感。
克鲁泡特金:最大的流浪是反叛一切?
俄国贵族克鲁泡特金因为宣传革命被俄国政府驱逐,逃亡瑞士,不能回归祖国,可是他却一直用各种语言阐述无政府主义思想,晚年在瑞士完成自传体著作《一个反叛者的话》。书中克鲁泡特金称自己是“反叛者”,他反叛阶级、反叛国家、反叛宗教、反叛家庭、反叛伦理,他反叛一切人世间的既定规则,企图回复单一个体本身。用反叛的方式拒绝合作,彻底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流浪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