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港特供50年
每天,当内地人从香港拎着大包“战利品”,在海关排队入关时,源源不断的新鲜蔬菜、水果、肉蛋和自来水、电、天然气也正通过各种途径,从内地输入香港,以解决港人日常所需。
据统计,现在香港副食品市场上,鲜活牛羊供应量的近100%、活猪供应量的99.8%、蔬菜的60%,都来自内地。淡水鱼、家禽也基本由内地供给。
半个世纪来,供港物资创造了一个奇迹:几乎未受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荒、铁路春运拥堵等因素的影响,供港快车不曾中断过。
“三趟快车”见证50年香港特供史
上世纪50年代,一头猪从湖南被赶上卡车出发,直到运抵香港,它需要在卡车上待上8天,拥挤的环境,加上一路颠簸,会让它掉下10公斤肉。
彼时内地的活畜、生鲜食品运至香港依靠汽车,病死率、农副产品残次率极高。这直接导致供应方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买方拒收。当时,内地向香港输入食品及其他商品,纯属市场行为。长期以来,保证农副产品稳定供港的最大原因是香港农产品销售商肯出高价钱。
1960年代初,内地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城乡居民均需凭票供应猪肉、鸡蛋、粮油等主副食品。内地告急的同时,与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用再高的价格也难买到内地农产品了。
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国务院批准了外经贸部开通供应香港鲜活物资直达快车的请求。外经贸部成立了“供应港澳三趟快车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从内地不同省市调运货物供港,保障香港市场农副产品供应。
1962年3月20日,一趟满载鲜活或冷冻食品的快运列车从湖北武汉发出。同年12月11日,另外两趟鲜活食品快车也分别从上海和郑州发出。它们都驶向同一个目的地——香港。由于列车分别自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始发,并且“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所以被简称为“三趟快车”。
1980年至1996年被称为“三趟快车”最为辉煌的时期。“承担着‘三趟快车’编组开往香港职能的深圳北站,每天都要接纳1000多卡(车厢)的货物,其中一半货物是经‘三趟快车’运送过来的供港物品。那时,深圳北站的50多条轨道,都停满了车厢。”广州铁路老员工黄先生说。他曾是1978年开始参加“三趟快车”运输工作的押运员。
不过,在香港对岸的深圳变成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后,由于高速公路网急速发展、货柜运输渐成主流,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于2009年走入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香港的生命线
香港缺水可追溯到19世纪,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有港人向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建议,希望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后报请周恩来批准,广东在深圳开建水库,为香港供水。
但这仍解决不了香港缺水难题:1960年代初逃港潮爆发,新增用水也无法满足急遽上升的人口,并直接导致了1963年香港市史上最严重的水荒。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水荒期间,港英当局曾限定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时。
就在此时,几乎与“三趟快车”诞生的背景相仿,当年5月,广东表示可向香港免费提供淡水。之后,港府和广东省政府达成共识,兴建东江—深圳水库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
1964年4月22日,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立方米,售价为每吨人民币1角的自来水。
1965年2月27日,东深工程落成。4天后,东深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这一年香港人口增至359万。
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港英政府和广东间不断就供水量进行磋商。1976年供水达到1.68亿立方米,1987年供水达到6.2亿立方米。
自此,香港居民食水无缺,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旱情下仍不受影响。香港回归前,每任港督到任不久,总会到东深供水工程拜会一番,以表示对东江供水工程的重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关于香港问题的章节中,也提及“东深是香港繁荣和同胞生存的特殊工程”。香港前水务署署长许文韶甚至认为,香港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江水供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非典肆虐,大陆援助与香港经济复苏
2003年春夏之交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内地和香港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在那场疫情中,香港共有1755人感染非典,死亡298人。
每天数十班往返北京—香港的飞机只剩下一班,可就是这一班飞机,也只有区区数十个乘客,诺大的香港新机场连工作人员在内也不过数百人,香港几乎成了“死港”,经济跌到了谷底。
非典肆虐,大陆开始全面援助香港。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董建华时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同胞的福祉和健康,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探访了香港非典“重灾区”淘大花园的居民,给香港市民带去了温暖和支持。
除了支援香港医护用品,卫生部还专门从没有发生非典的地区抽调了200名护士,集中训练,时刻准备驰援香港。广东省派出得力医生赴港,送去了内地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新方法。
2003年5月8日,深圳皇岗口岸,中央政府支援香港特区抗击非典的第一批医用物品举行交接仪式。国务委员唐家璇代表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送交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防护服、防护鞋套、眼罩、口罩等。
是年6月30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见证下,时任香港财政司长梁锦松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安民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内地先行开放若干服务行业给香港公司,同时对香港原产地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并通过“自由行”等措施安排内地游客到香港。
CEPA给受到SARS重创的香港雪中送炭,市面上的人气迅速恢复,商店内到处是讲普通话的游客。四五月份还在向政府申请特别援助的香港酒店业,到国庆黄金周时甚至是人满为患。
其实,CEPA对香港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加速了“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全面整合,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