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后遗症:谁是香港文化的奶娘?
香港因为被英国强行割走并统治百年,又受到不同于华夏文化的外来文化的洗礼,加上香港和大陆差异较大的政治制度,其殖民文化后遗症也就成了最大特征。
无根的香港人?
英国统治香港150年,香港向西方文化开放,却割断了与祖国母体的联系。这给香港带来了海外先进文化,也引入了西方的现代病。但是,在香港人的潜意识里,自己还是与外国“鬼佬”不同的中国人;但又是与其他中国人不同的“香港人”。
香港,这个典型的移民地区,她的居民也常常说:“香港人没有根。”没有身处移民地区,我们也很难体验那里人们的心态。自称无根的香港人,自有其无奈。
20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并没有成型的居民概念。1921年,本地出生的居民只占全部人口的26.7%,1931年,占32.5%,多数居民处于流动状态,各国、各地的人们自由来往。英国人认为自己还是英国人,印度人认为自己还是印度人,中国人认为自己还是中国人,大家谁也没有打算在香港生根。就连香港政府也是临时观念,不打算搞多少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后来,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被人为地切断了。
香港开始建立人口登记制度,确立“香港居民”身份。不是任何来香港的人都是香港居民,香港居民也不能随意变成其它地方的居民。香港的人们,才开始有了“香港”概念。
有了香港概念,自然也要有“香港人”的概念。香港的人们,开始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以前,他们说自己是英国人。现在,连英国人都认为你是香港人。以前,他们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他们把中国人称为内地人、大陆人。
了解香港人的心态并不很难,香港人是很爽快的。他们管外国人叫“鬼佬”。这大概是从中国传统的“洋鬼子”称呼中转化来的。含有对洋人的不敬。管内地人叫什么?北方人怎么也弄不懂“捞松”这个称呼,却从香港人的语气中感到几分亲切,几分揶揄。这“捞松”,不过是“老兄”的粤语发音。北方人不是好称呼别人“老兄”吗?香港人听着新鲜,就管你叫老兄了。这里面,有点嘻笑北方人的憨直。
近几年,“表叔”、“表姐”的称呼在香港流行。表叔指内地来的男性,表姐称内地来的女性。不要轻言“表妹”,那也许专指内地来的妓女。据说,这称呼来自“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香港人的亲戚也是数都数不清。内地人攀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偷渡香港,香港亲友还不得不接待。这就不免有些看不大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亲戚”。
“你会发现在香港人的论述中,有个词特别强烈——‘我们’,”香港知名环保斗士卢思骋说,“这样的论述说明,无论是香港政府还是中产阶层心中与大陆还是有强烈的‘你我之分’。他们强调的是‘我们’与‘你们’是不同的。”
而在此次内地香港的“骂战”之中,香港人把大陆想象成是一个可怕的外来体,他们的心态复杂而又微妙:“抵住”大陆。
英文是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外来人士进香港,总有一种异乡的感觉,华人播音员在电视中用英语主持节目,教室里黑头发黄皮肤的老师和学生用英语教学,大公司里文质彬彬的白领摇头耸肩,一派西方文化气象。
初到香港的华人,如果不懂英语,不免有些气馁,好像乡下人进城。老港人也有难处。法院审案都用英语,原告、被告、法官都是华人,可是非用英语不可,听不懂的还要请翻译,多麻烦。1993年,李女士用中文向港府商标注册处申请自己的商标,两年后才得到否定的答复。她去查寻,政府官员答以“不懂中文”,要求李女士自己翻译成英文。
香港前100年,中文教育比英文教育广泛。一直到1952年,香港的中文中学学生有18248人,还超过英文中学学生的16809人。那时香港的中文教育,从课程到制度都与内地一致,香港学生到内地升学,教育完全衔接。但是,在香港,就读英文中学,一直是进入政府、海关、洋行等高地位高收入岗位的阶梯。港英政府试图以英式教育,培养忠于大英帝国的精英阶层。1953年,19231∶18737,英文中学学生数字首次超过中文中学。香港教育与内地完全割裂。1976年,这个比例已经是442∶100,英文中学学生数字相当于中文中学学生的4倍多。1996年,全香港有69家中学采用中文教学,只占全部中学的两成。
多年浸润,香港的司法、行政、教育、经济,都以西方方式运行。在中国内地常提“与国际接轨”之时,香港早已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外国公司愿意以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中转站。但是,华人人口的绝对多数,中华文化的深厚质素,都使得香港人始终以中华文化为认同中心。上层官僚层的英语文化,始终不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主导文化。
进入香港的洋人也有难处。好不容易在北京留学几年,通过了汉语“托福”考试,已经被公司视为汉语专家,可是,自己学的标准中国普通话在香港却无用武之地。这里的外国公司雇员要求双语能力,但华语却不是通行中国的普通话而是粤语。外国汉语专家听不懂香港的中国话。
除了英语媒体以外,香港还有发达的中文媒体,中文报纸、华语电视、广播,受众比英语更多。可是,那全是粤语——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满街的华人都说粤语,商店售货员用粤语,剧场演出用粤语,电影对话用粤语,北方人士到了香港,跟外国人差不多,也听不懂这里的中国话。
狮子山下的“香港梦”
阿城说:大陆是共和国,香港是清朝,台湾是民国。
1842年《南京条约》将香港变成“日不落帝国”诸多殖民地中的一块。英国政府不仅没有像当时的日本、法国那样在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甚至没有推行“去中国化”的措施。1841年,英国人登岛之后便宣布华人社会仍按《大清律例》管理,直到130年之后才完全废除。这使得香港的纳妾制到1971年才结束。
比起仅仅经历过50多年殖民统治的台湾,香港却从未出现过成规模的“港独”思想。这便形成了香港人独特的矛盾心态,学界有人以“双重效忠”称之。
港英的文化移植政策,给香港带来了海外先进文化,也引入了西方的现代病。香港也有了美国水平的黑社会,也有了日本水平的摩托车“暴走族”,也有了法国水平的青年“油脂暴动”。港英的文化移植政策,反而使香港文化出现浮华的无根现象。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有着最先进的现代商业文明,也有着似乎与现代精神完全背离的风水情结。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不少富豪如李嘉诚就经常聘用不同的风水师,就不同项目给予意见,如聘用蔡伯励看墓地,另聘“陈伯”看风水。至于在香港富豪榜名列第二位的恒基主席李兆基,则笃信道教。他的师传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李兆基曾透露,与任法融的关系“亦师亦友”,对方建议的风水摆设及卜卦“十有九中”,所以对方建议的风水摆设他均会采纳。
据了解,香港富豪每做成一笔生意,有份出力的风水师就可以获几十万港元红包,有风水师病危时,富豪更会以飞机接载医病,交通费等一切开支均由富豪支付。由于法力高的风水师屈指可数,供不应求,目前一些茅山道士也活跃于香港富豪圈,专事法事、“种生基”赚钱。这类法师通常先工后酬,替客人做法事如使包二奶的丈夫回心转意等后,“有效”才收费。
昔日,中国文化人曾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1927年,鲁迅应邀到香港演讲。对香港人的文坛荒凉估计,鲁迅并不赞成,他相信,将来的香港不会成为文化上的“沙漠之区”的。今天,人们要惊叹,香港是文化莽原。香港的文学刊物生生灭灭,生生不息。香港作家团体有十几个之多。香港的通俗文化更是独创天地。就是在港英压制中文之时,就是在内地“文革”期间,香港的文学也没有停滞。上世纪60年代进入内地的香港电影,曾经给内地观众带来新奇与乐趣,以至于“香港电影”成为一种艺术流派。
香港人口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逃难来的大陆人,从太平天国、日本入侵到国共内战。难民情结使得香港华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形成本土意识。香港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暂居之所。
1966年,因为不满港英政府对渡船费用加价,香港爆发“反英抗暴”运动。这次事件,被看成是香港人第一次形成了“自我”的概念,这些人与他们难民情结深重的父辈不同,他们开始以港为家,争取权利。
创作于1970年代的《狮子山下》更是为这种“自我意识”做了明确的概括和提炼。香港在身份认同上似乎从来都处于一种紧张感之中,他们用“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来描述自己的处境。唯有在唱起《狮子山下》的时候,他们显得那么自豪,对自己的身份那么明确。
香港人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根,这首歌也成为“香港梦”的写照:“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