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特供基地那些事儿

2011-12-04 08:12 《齐鲁周刊》/ 士齐 /

  在特供基地,猪和菜能有多幸福?答案远远超出想象……

  特供蔬菜:“人比人得死,菜比菜得扔”

  一眼看上去,很明显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场,围栏高达六英尺,里面种的蔬菜异常精细,多名保安在门口执勤,大门是吊臂滑动式的,只有特定的车辆才能进入。

  68岁的李秀清老人,一直生活在北京顺义区,家就住在该农场的马路对面,他说他一辈子从来没进去过,因为普通人是进不去的。据他描述,这个农场专门为政府机关生产有机蔬菜,从来不对外销售,生产的蔬菜包括甜椒、洋葱、豆角、花菜等等。

  农场的大门上,一直挂着写有“该农场资产属于北京海关蔬菜种植基地”的公告,直到今年五月,一名记者潜入该农场写了有关该农场内的有机食品的报道,报道称该农场生产的小黄瓜干净又卫生,摘下后无需清洗即可直接食用。

  基地已与北京海关合作十多年,这里出产的瓜菜只供给北京海关。每周一、三、五早上北京海关的厢式货车来基地拉菜,一次拉过去的蔬菜最少也有数千斤。

  基地里六十四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东西两组大棚之间各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中间是一条能通行中型货车的水泥路,供平时运输蔬菜之用。除个别工人来自东北外,其他都是当地村民。通常,一个工人负责照料四座大棚,只要人不在,大棚一定上锁。

  为了杜绝化学污染,种植所需肥料几乎一色鸡猪牛羊粪有机肥,即使打农药也是生物农药,且格外注重采摘安全期,“未过安全期的,哪怕烂在地里也不会采摘”。

  在北京,特供农场一般选址都在机场附近,那儿有钱的外籍人士非常多,还有很多国际学校。那儿属于北京的西北片,远离中心城市人多车堵的环境还有其排出的各种废气污染。

  北京西山脚下的巨山农场的状况与顺义的“神秘农场”相当类似。

  “巨山农场隶属于首都农业集团,位于首都环境保护区的西山脚下,西邻八大处公园,北倚香山,东望玉泉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公害污染,经农业部和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对农场生态环境监测,农场水质、大气、土壤的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级标准。”农场官方网站上介绍说。

  巨山农场的蔬果最早是用来特供给毛主席私人厨房的,现在,这里依旧是国宴食品和一些国家高级官员的服务地。尽管菜的品种一般都是一些大路菜,比如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笋瓜、圆白菜、空心菜、油菜等等,但没有特批的条子和手续,一般人难见其踪影。

  知情人士透露:“基地里所有蔬菜档案跟人口管理一样详细。何时下种,谁育的苗,哪天定植,谁打的农药,打了多久,采摘安全期是哪天,谁采摘等等,一一记录在案,以备查询。”结果就是,“迄今为止,这里的产品从未检出过任何问题。”

  28座温室大棚、600亩果园、50亩天然散养鸡场、2500平方米野鸭养殖湖、30000平方米鱼池的山庄……这是北京安利隆山庄,是质检总局的私家农场。

  当然,让安利隆引以为傲的并不只是这些。在这里的西瓜大棚中,有专门雇佣的农民大妈像伺弄婴儿一样精心地照料,所有田间的杂草都是手工拔除,绝对不使用除草剂,更看不到化肥和农药的身影。

  最令人叫绝的还是这里独创的“以虫治虫”灭虫法,蔬果大棚中有上百万只人工繁殖的螳螂,它们的任务就是清除大棚中的害虫,而浇灌蔬菜的是来自地下180米处的矿泉水,这让普通人感慨“人比人得死,菜比菜得扔”。

  “种猪吃鸡蛋,母猪喝鱼汤”

  “冬天集中供暖,夏天水帘降温,一般不对外开放,就算是员工休假外出回来后都得先静养观察3天,确定没有感冒发烧或者其他身体异常后才能进入……”

  工作人员介绍的,不是度假村或者干休所,而是猪场,这家猪场所在地,是今年“3·15”被重点披露的、染上“瘦肉精”丑闻的漯河。

  据介绍,养殖场还有严格分区,包括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饲料储存区、兽医室配套,母猪配种时,有专门的配种间,临产前一周,母猪还可以享受专门产房。这些产房生下的猪仔在和母亲待满20多天之后转移到保育间,再稍大一些就养在育肥间,最后等待专门的粮油公司前来验货收购。“为了提高繁殖率和种猪质量,种猪每天可以享用两个鸡蛋,哺乳期的母猪能喝到鱼汤。”

  显然,该猪场就是传说中的“特供基地”,它是一家专业供港注册猪场。在一次香港媒体参观团造访的时候,该猪场场长这样介绍道:“作为供港注册猪场,我们要求猪的重量、毛色、体形三一致,很讲究的。瘦肉率要求也很高,体重不能超110公斤,但不能低于90公斤。”

  实际上,早在1962年,内地就开通了为专供香港农副产品的专用列车,史称“三趟快车”,而在如今内地几乎称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曾介绍道:“香港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历来被中央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全年内地供香港食品合格率为99.97%,澳门达到了100%。”

  而北京延庆的一家有机乳品厂的老板王詹立,将他的奶制品厂取名绿色小院,其制作技术是从荷兰引进的。奶牛吃的草是不用农药的,工人们在无菌仓房里为奶牛挤奶,她们带着白色的帽子,看上去不太像女工,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

  使用这种有机喂养方法,这些奶牛的产奶量只有普通奶牛的一半,这些牛奶显然是供不应求的。尤其是2008年曝出了三聚氰胺丑闻,毒奶粉导致六名婴儿致死,三十多万人受感染的新闻使得本来就供不应求的有机乳品更成紧俏货。

  该乳品企业的经理说,其三分之二的产品是供应给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交人员以及国际学校的。剩下的非常有限的产品进入少数涉外超市或健康食品商店售卖,标价是普通牛奶的近三倍。

  “你检或不检,猪的质量就在那里”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河北三河市郊“明慧养猪集团”。

  这里的猪生活在红砖砌筑、杨树林环绕的猪舍内,从出栏起就要接受多道检验检疫,“你检或不检,猪的质量就在那里。我都不知道瘦肉精长什么样。”猪场负责人底气十足。

  在当地人看来,“明慧养猪集团”董事长宋志明很有来头,他是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人大代表,其老伴也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公司里的醒目位置摆着宋志明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合影,养好猪,对宋志明来说,是政治大事。

  “2006年,全国范围内爆发蓝耳病,我们没用政府提供的免费疫苗,而是16元一针的进口疫苗。猪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药,打疫苗用多粗的针管,都有明确的操作手册。”如此悉心呵护的猪每天都有近200头被运往北京,装车后,当地警方会在车门上贴上封条并随车押送。连负责运输的司机都是信得过的老手,驾驶技术过硬,因为有要求,“开车要稳,猪腿上连个磕碰都不能有”。

  和以上的状况不同,北京农加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并不直接养猪,他们的业务是把质量绝对过关的好猪挑到北京来。他们“引进”的是来自“生态省、健康岛、无疫区”的海南黑山猪,那里的猪生活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态农场,以野外采食的各种野菜、植物根茎、地瓜、萝卜、菜叶等饲料喂养,绝无其他添加剂,比普通猪出栏晚3个月以上,成本颇高,但“过口不忘”。

  挑选“海南黑山猪”进京的农加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铁道部食堂,而且“需求量很大,因为人多,食堂做个菜就要用400多斤肉”。

  “明慧养猪集团”每年出栏商品猪大约5万头左右,其中80%以上都供给北京市二商集团下属的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二商集团的前身则是1955年成立的北京市第二商业局,该局从成立起就承担着重大会务、国宴的特供任务,沿袭至今。北京二商集团在其官方网站上这样写着:特供国家宴会,已成为北京安全食品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