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何“君临”俄罗斯?
■情色普京·观点本刊专访——
对于普京及其背后的这个国家,俄罗斯问题专家、山东大学俄语系副主任李建刚说,普京“君临”是俄罗斯人的选择决定的;俄罗斯是谜一样的民族,它总是非左即右,似乎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爱普京——更是爱生活,爱国家
“有人反对吗?”“反对者在哪呢?”随着普京的两句问话,全场爆出笑声和掌声。“统一俄罗斯”第12次党代会于9月24日投票通过了梅德韦杰夫对普京参选下届总统的提议。普京则表示,如他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出任总理。
从2005年的“普梅”组合,到2008年的“梅普”组合,再到2012年的“普梅”组合,俄罗斯的政坛让人觉得有点小孩子过家家的感觉。但是俄罗斯人似乎早已习惯,甚至对普京“爱的狂热”。
《齐鲁周刊》:怎样看待“普梅二人转”?
李建刚:俄罗斯人酷爱国际象棋。当前,俄罗斯的政治棋盘上无异于上演了一幕令人眼花缭乱的“王车易位”。
《齐鲁周刊》:这出二人转其实还是普京当的导演,如何看待普京的这种强势领导人受到俄罗斯人尤其是女性的青睐?
李建刚:2000年,普京在赢得总统选举后不久,当时还是代理总统的他便以副机长的身份驾驶一架苏-27喷气式战斗机前往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视察当时正在打击车臣分离分子的北京单场俄联邦军队。后来,他又先后于同年和2004年两次乘坐海军的潜艇下海,如此“冒险”之举使普京浑身都充满着男人的魅力。
《齐鲁周刊》:这与俄罗斯的政坛屡出强人的传统也有关系?
李建刚:对,俄罗斯政治史有着浓重的集权色彩,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再到沙皇亚历山大,俄罗斯人对强势君主情有独钟。无论是执政能力还是个人魅力,普京完全具有了强势领袖的特质。
俄罗斯人有崇拜领袖的传统。几乎每一个新的领袖上台,总会伴随一种对新领袖的崇拜。这种周而复始的崇拜现象集中反映了俄罗斯民众对安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渴求,大大提高了俄罗斯人对新总统的期望值。
叶利钦执政时,就曾出现过“叶利钦热”。因此,“普京崇拜”的出现,与其说是对普京多年来政绩的肯定和赞扬,不如说是俄罗斯民众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从这一意义上说,今天异竞彩网乎寻常的“普京崇拜”其实是正常现象。
普京是俄罗斯人“向往彼岸”的产物
在俄国知识和文化出现了空前理性和灿烂光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同时又是欧洲最野蛮最落后的封建专制穷国。
当全世界都以为俄国熊的影子会笼罩住他们时,莫斯科的苏联大厦却忽然之际人间蒸发……
所以,不少俄罗斯学者都引用别尔嘉耶夫的精彩言论总结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指出他们常常表现出人类最先进最原始、最人道最野蛮、最温柔最冷血以及最革命最保守的两极。
《齐鲁周刊》:俄罗斯的国旗是一只双头鹰,这似乎预示了什么。
李建刚:俄罗斯人身上的矛盾性比较强,做事情习惯走极端。另一种说法是“彼岸性”,老是看着对岸好。苏联解体后,跟俄国人谈话,他们就说:“没有比这更坏的了。”意思是以后肯定会好,因为已经坏到极限了。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俄罗斯的领导人,从列宁开始,几乎都是一个头发浓密,一个头发稀少,甚至干脆光头,交替轮换,可能也是他们矛盾性的一种体现吧。
《齐鲁周刊》:普京之于俄罗斯人,是他们的一种实现大国的情结吗?
李建刚:纵观俄罗斯历史和民族性格,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有拥护政治强人的传统,也有对不能带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政治强人“无情对待”的传统。东正教的另一层含义中隐含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使身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罗斯民族多了一份“东西兼顾”的双头鹰雄心。越能实现民族抱负的政治强人,越会受到俄民众的支持。
俄罗斯拥有长期的威权传统和大国意识,尽管意识形态在100年间几经反复,但崇尚权威,迷信领导人个人魅力和力量,服从强者,执着于大国意识,渴望富足、至少安定的生活,这些理念却在俄罗斯社会深层固摇不拔。
《齐鲁周刊》:如何从俄罗斯民族性格来解读普京的出现?
李建刚:从别尔嘉耶夫的论断和俄罗斯几百年来的历史乃至于今日的现实去看,俄罗斯人崇尚理想而又缺乏理性,感情丰富而又情绪激烈,耐得住冰雪的寒冷、生活的清贫却又等不得渐进的双色球预测改革和时光的无聊。这一切都似乎在命中注定了这个民族在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乱大治的极端现象。
所以,自苏联解体之后的十年混乱之后,俄罗斯人渴求一位不太“民主”的领导人,这时候,普京适时出现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