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人人都爱《金瓶梅》?

2011-08-14 07:43 《齐鲁周刊》/ 杨百会 /

  当年的酒色财气已随风而逝,而由大运河漂来的百年繁华却化作涓涓溪流,流入寻常百姓家。几百年后的今天,在临清及周边的鲁西地区,仍然流传着与《金瓶梅》息息相关的饮食习俗和风土人情。

  潘金莲咸菜:香飘运河四百年

  《金瓶梅》中写的面食有五十五种,多用北方的小麦、小米、黄米、豆类制作,少为大米或糯米。这五十余种面食,至今在临清多有流传。如“炊饼”(烧饼)、“黄米面枣儿糕”、“玉米面鹅油蒸饼”、“惠花羊肉一寸扁食”(水饺)、“冷糕”(切糕)等,都是临清人常吃的面食。“炸酱面、温面”更是临清人喜爱的饮食之一。

  不仅临清,在阳谷的狮子楼前,每天都有多处摊位在叫卖“武大郎烧饼”,只是这种经过现代工业文明处理过的食品已没有当年的味道。

  在聊城市也有一道名小吃:武大郎烧饼和潘金莲咸菜。武大郎烧饼外面烤得焦黄,里面却是很柔软的面饼,饼上沾满了芝麻。民间传闻,最正宗的武大郎烧饼每一个饼上黏着108颗芝麻,象征着水浒里的108将。

  潘金莲咸菜是一种切成细条状的黑色酱菜。这道名小吃的正宗吃法是,先将武大郎烧饼掰开一个口子,然后将潘金莲咸菜塞入饼中,饼和菜混在一起放入口中。

  在阳谷的水浒一条街,倒是还存在原汁原味的“武大郎炊饼”。在“武大郎”家中的厨房里,炊饼做出来之后,会用一个模子压上一个大大的“武”字,然后由“武大郎”挑着担子在满是西门庆店铺的紫石街上叫卖。

  《金瓶梅》中写到的菜肴计一百零五种。所用原料仍与临清现在差不多,“到临清品美食,看《金瓶梅》描写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滋味。”

  《金瓶梅》一书写了三十一种糕点,其中用玫瑰花做的糕点多种,现临清每年仍有玫瑰做的“鲜花饼”大量上市。据糕点业老师傅回忆,书中那些糕点,他们大多做过、见过。

  从《金瓶梅》记载的名目繁多的菜点、果品和茶酒来看,它不同于宫廷饮食那样名贵精绝而又不可企及,也不比《红楼梦》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世袭贵胄贾府,有“茄鲞”之类世俗之人闻所未闻的美味珍馐和品茶栊翠庵那种弥散着浓郁、高雅茶文化氛围的饮茶场面。《金瓶梅》中的饮食,是民间的、世俗的、大众化的市井饮食,所表现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

  原汁原味的市井口语

  《金瓶梅》的艺术描写中,大量使用了山东方言,举凡切口声嗽、市廛隐语,无一不具有鲜明的山东色彩;难怪郑振铎先生说:“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一过,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那末许多的山东土白,绝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于其间的。其作风的横恣、泼辣,正和山东人所作的《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同出一科”。

  《金瓶梅》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漫那地幅儿对摸了一轱辘木头,恁粗精长,拉了板合五寸个子使不清,闪下的割磨成杌子,还能赶集折登个钱儿添巴添巴家。”读这段话时,一般人可能如同读火星文,不知所云。

  这是一段纯粹、地道的临清方言土话,大意为:“他在那个地方弄了一段木材,很粗很长,锯开成板材,做成五寸板厚的棺材还使用不完,剩下的板料还可以做成圆凳,搬运到集市出售,换回钱来为家庭添买些有用的物品。”其中“那地幅儿”、“使不清”、“闪下的”至今还是当地人的日常用语。

  《金瓶梅》的叙述语言俗,人物语言俗,用的多是市井俗言俗语。此书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其根植于市井,植于细民。它的语言是原汁原味的市井口语,犹如用录音机记录下的载体,极端写实。

  《金瓶梅》使用的方言,以山东方言为主,间杂北京方言。譬如:“达达”一词,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里解为“哥哥”,实误。“达达”就是“爸爸”。至今在鲁西某些地区仍然这样称谓。

  至于外祖母称姥娘,对小孩的爱称为“小羔子”,鄙称为“尿泡种”,饺子称“扁食”,吵架称“合气”,(合,音gě),这些带有鲁西方言特色的词汇,在《金瓶梅》里屡见不鲜。即便明代使用的一些市廛隐语,今人已不可解者,亦莫不如是。

 

  山东好汉酒精溢满运河、习俗行走两岸

  《金瓶梅》中,西门庆从一登场到死亡,几乎无旦不酒;他的那帮狐朋狗友的十兄弟也是日日笙歌征酒,就连西门庆的妻妾们,饮酒消闲也是常事。这样的描写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山东运河城镇的饮酒之风。清代人就称山东人“不好茶而好酒”,“朋辈征遂,惟饮酒,酒多高粱”。直到现在,喜欢喝酒,喝白酒,喝烈性的高粱酒,是山东运河区域百姓的群体特征。

  文人雅士尚如此善饮,那些孔武有力的汉子们则更是嗜酒如命。鲁西人以善饮出名,是基于既有发达的酿酒产业,又有豪饮的名流侠士,还有民间百姓男女老幼多善饮酒的浓厚世情。

  酿酒业在今天的聊城地区依然兴盛,几乎每县一个酒厂,临清的卫河酒业、冠县冠宜春、莘县雁宾、东阿王、景阳冈……

  《金瓶梅》中关于婚丧嫁娶的很多细节描写,也与鲁西地方的风俗相符,无论是娶孟玉楼,还是李瓶儿,尽管是大白天,也要四对红灯笼开道;第48回西门庆升官生子,前去祭祖,场面尤为壮观。

  就鲁西风俗而言,在红白喜事中,祭祖最为隆重,一应亲朋皆要请到,所以书中写了不仅重砌神道明堂,而且新盖房屋;但祭祖又与出殡不同,必须一天了事,故西门庆家及其官客亲眷,也至晚归家。

  《金瓶梅》整整用了四回篇幅,描写了李瓶儿的出殡,细致入微,是小说中的一大关目。很多细节描写,亦与延续至今的习俗相合,如为死人擦洗修整面部,谓之“开光明”,“西门庆要亲与他开光明,强着陈经济做孝子,与他抿了目”;按照山东民间俗礼,女婿是绝对不允许充当丈母死后孝子的,然而李瓶儿死后,西门庆未有子嗣,故“强”要陈经济充当假孝子;入殓时要忌生肖,六十二回阴阳徐先生批书时谓:“入殓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外,亲人不避。”即凡属龙、虎、鸡、蛇的外人皆不可在场;棺材从家中抬出,行将入土之前谓之“发引”,《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就详细描写了发引时的境况。

  民谚《西门庆的眼泪》

  水浒里的美眉个个长得美

  特别是小金莲让人回味

  大郎为爱心碎

  二郎为情逃罪

  可莲妹眼里只有西门最有男人味

 

  一见钟情原本就难得可贵

  大郎和金莲只是一场误会

  他用生命换来的是一朵枯萎玫瑰

  西门大官人或许会流泪

 

  西门庆的眼泪是加糖的咖啡

  和你在一起是我人生的最美

  只怪世人作祟不让鸳鸯配对

  如果能有来生我还潇洒走一回

  死也无所谓

  无所谓

■链接

名人与《金瓶梅》

  胡适家藏珍本《金瓶梅》

  胡适的藏书中有珍本《金瓶梅》,从不轻易示人。还有一部乾隆甲戌1754年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本16回,属海内最古的版本。胡适高价购得此书后,专门存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足见他对此书的珍爱。

  陈独秀:《红楼梦》不如《金瓶梅》

  早在1917年6月1日,陈独秀在给胡适的信中就说:“(《金瓶梅》)此书描写社会真如禹鼎铸奸,无微不至。《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而文章清健自然,远不及也。乃以其描写淫态而弃之耶?则《水浒》、《红楼梦》又焉能免?”

  毛泽东“解禁”《金瓶梅》

  毛泽东曾经先后五次评论过《金瓶梅》。195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门工作汇报时讲道:“《水浒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第二年,毛泽东肯定《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甚至让《金瓶梅》在全国小范围解禁,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

 

  季羡林偷看《金瓶梅》

  钱文忠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中披露,他听季老讲了很多故事,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还上课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