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飞:把山东的火车开到日本
专访山东交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山东的几大产业带,比如胶济产业带,其实就是交通带
《齐鲁周刊》:建国后,山东内河航运的历史和现状如何?
许云飞:除了大运河,黄河本身就是一个航线。虽然已经逐渐衰落,但是山东的内河航运还是比较发达的。当时有4个航运局,济南的黄河航运局和小清河航运局,德州的卫运河航运局,还有济宁航运局。
黄河(山东段)全线可以通航,下可以出海,上可以到河南开封和郑州。小清河全线畅通,下也可以出海,上可以到济南黄台港。大运河黄河以南全线通航,临清到德州段也可以通航。徒骇河、马颊河的下游及河口段都可通航。鲁西的万年河、万福河、朱水河、惠河、蔡河、湖西白马河及鲁南的沂河都可以通航木帆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卫运河断航。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黄河山东段的全线断航,泺口港随之衰落,黄河、小清河航运局撤掉。小清河上的黄台港也被彻底拆除。山东的内河航运仅剩下枣庄至济宁段大运河。
《齐鲁周刊》:我们看到,100多年来交通的发展给山东带来了很大变化,具体的影响如何?
许云飞: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始终先行,山东也不例外。一定是交通发展了,沿线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城市应运而起。两条线路的交叉点往往会形成区位优势。济南、青岛,都是先有了交通的发展,后来才有经济发展。
《齐鲁周刊》: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一下子就明了了。
许云飞:是的,城市布局、经济布局离不开交通,山东的几大产业带,比如胶济产业带,其实就是交通带。
《齐鲁周刊》:具体到济南市,交通区位如何影响城市布局?目前的城市布局有何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许云飞:西客站刚开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济南城市西部一直是作为两条铁路(京沪线、胶济线)交汇处,交通的优势带动商业发展。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发展成为经贸中心,应该是城市发展的重心。
应该把经贸中心放在西客站附近,而为了带动黄河以北落后地区的发展,应该把政府机关迁到黄河以北,把经济和政治隔开。东面建设文化中心,把大学城建在那里,而不应该在西部的长清。这样就较好地利用了交通区位优势。
济南原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有不合理的地方,中间不能“控”,而是“保”,老城得保护起来;南面应该“封”,中保南封,东突西拓,应该把重点放在西面。
基本的精神是,要想城市发展,首先必须找到交通枢纽在哪儿。交通对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影响就很明白了。
《齐鲁周刊》:我们一直提交通现代化,现代化是个什么概念?何时能够实现?
许云飞:实现交通现代化的规律是这样的:一开始很慢,然后快速发展,接着慢下来。快速期会从1992年持续到2015年,前后差不多25年时间。山东的交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总体交通排在第三位。接下来,预计到十三五时期,初步实现交通现代化,交通建设会进入缓慢期。
国际交通枢纽的深远意义
《齐鲁周刊》:在突破地区限制,走向国际化的大交通时代,山东有何区位优势?
许云飞:西起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定在了连云港。而“桥头堡”不止一个,而是一群,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和上海港都在其列。
除了新亚欧大陆桥,另一条国际通道,从东北的图们江开始,经过山东,往南通往东南亚。山东恰好在南北和东西两条交通线的枢纽上,具备了国际交通枢纽的条件。我们说丝绸之路,其实并不只是一条固定的路,小道也好,铁路也好,都走那条线,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山东如果有了像丝绸之路这样的交通概念,一切就完备了。
《齐鲁周刊》:国际交通线具体应该如何实施?
许云飞:新亚欧大陆桥还可以向东延伸:在山东烟台(或威海)和韩国仁川(或群山)间开通多功能的火车和汽车轮渡。这项工程不仅使亚欧大陆桥和韩国的汉城、釜山线区相连,而且把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也联接进来。
这样一来,在新亚欧大陆桥上跑的火车可经山东过海,直驰韩国、日本。由于省却了大量货物的上装下卸,就大大缩短了货物在途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而且,日本、韩国的专用大型汽车业也可跨海进入山东的高速公路网,再经该路网与全国的高等级公路网连接起来。
《齐鲁周刊》:对山东有何深远影响?
许云飞:试想那时的山东,不仅天上飞的有世界各地的飞机,海上行的有世界各国的船,就是路上跑的国际列车、外籍汽车也是目不接暇、数不胜数,山东就会成了国际综合运输的主枢纽,而这枢纽的形成就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经济效应,它将会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和忧虑的一系列问题。
山东,将会和香港、上海和广州一样,成为举世瞩目、令人神往的地方。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