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越南国父的中国
越南与中国曾经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这一点在越南国父胡志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胡志明从出生起就与中国结了缘,父亲是教授级的汉学家,他本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毛笔字写得相当漂亮。而当时中国与越南相似的命运,更是让他和中国领导人形成了牢固的友谊。除此之外,他与中国恋人的悲欢故事也催人泪下。可以说,大至国事,小至日常生活,越南“国父”胡志明的中国情结显而易见。
胡志明和他的中国恋人
1932年,苏联莫斯科,胡志明站在城郊的山坡上,任凛冽的寒风和冰凉的雪水钻入颈脖,泪水悄无声息地润湿了指间的信笺。这封信带来的是噩耗:他的伴侣阮清玲被敌人杀害了!
在当晚的留苏越南青年同志会会议上,胡志明当众宣布:“清玲同志已经壮烈牺牲,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要向全世界宣告:越南不解放统一,我今生今世就不成家!”胡志明没有想到,这句话,将成为他日后婚姻生活的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1930年中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胡志明这时到达广州。广东省委安排中共女党员林依兰和胡志明假扮夫妻来掩护他。没想到的是,林依兰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和阮清玲十分相似。
为了掩护胡志明在广东、香港开展工作,林依兰以一个“妻子”的身份,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胡志明感激不尽,但他担心时机尚不成熟,始终不敢表示爱意。不久,胡志明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
临别时,他拥抱林依兰,用手帕拭去她脸上的泪:“坚强些,别让敌人笑我们的软弱。”说着,取出珍藏的日记本交给她:“我把心留下来陪你,收下吧!”
3天后,胡志明被营救出来。他给林依兰送去兰花,又说:“看过我的日记了吗?我相信心中的兰花永远不会枯萎。”林依兰接过花束,情不自禁地扑入胡志明宽厚的怀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解放。这时,林依兰已是广东省高级领导干部,胡志明也已回国继续他未竟的革命事业。
胡志明离开林依兰之后,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他应邀访问中国,请求毛泽东主席安排他和广东老友叙旧。就在胡志明即将登机回国时,他看见了林依兰向他走来。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个人久久地凝视对方,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1958年,越南河内,胡志明郑重地对陶铸表达了想把依兰接到河内秘密举行婚礼的夙愿。毛泽东表示,只要北越当局不反对,中方坚决不当绊脚石。
然而,北越中央政治局会议室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胡志明终于拍案而起:“我不想再按别人的意思生活!我也有权自己作出决定,这一次你们休想说服我!”
黎笋心平气和地说:“老胡,你曾说过越南不解放就终生不娶,这句话影响很大,一旦你违背诺言,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解放南方的神圣事业,这不仅有损你的国父形象,连越南共产党也将从此名声扫地。所以,我宁可被你指责、憎恨,也不能让越南老百姓唾骂我们是千古罪人!”
就这样,胡志明和林依兰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弥留之际,胡志明还在念着林依兰的名字。
胡志明与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加兄弟
1921年春天,法国共产党为联系各殖民地国家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成立了一个“各殖民地民族联合会”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有一位活跃的越南青年,他就是胡志明,他当时已经是法国共产党的一员了。利用“各殖民地民族联合会”,胡志明联系了许多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周恩来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负责人,周恩来过人的才智、超凡的气度、卓越的工作才能、高尚的品格等等,逐渐引起了胡志明的注意。一天,胡志明主动约比自己小8岁的周恩来在塞纳河畔的一个巴黎地铁站见面。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自己久仰的越南朋友胡志明时,被这位异国老大哥真诚、慈爱的目光所感动;胡志明也被面前这位中国小兄弟聪敏、稳重及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化名李瑞从苏联来到中国广州,在那里成立了一个越南革命者联盟。在广州,胡志明还举办了“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他是主要讲课人。中国共产党的刘少奇、周恩来、彭湃、陈延年等同志也为他们讲过课。
这一时期,毛泽东也在广州,与胡志明还未相识,但是胡志明在广州创办的“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同毛泽东办的“中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有来往,越南学员有时到“讲习所”用餐。
1938年12月,胡志明第二次来中国,先到延安,毛泽东见了他,这是他们第一次会见。为了推动越南革命,他在延安只住了两个星期便离开了,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到靠近越南的中国南方一些省份进行活动。
1942年夏季,胡志明沿滇越交界的边界线活动。8月,他进入广西德保县,准备去重庆再次会见周恩来,交换中越两党共同抗日的意见和对时局的看法,不幸在德保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投入监狱。这一消息很快就被中共中央获知,立即电告周恩来,让他在重庆设法营救胡志明。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1943年夏,胡志明被国民党关押了1年零12天后,在广西柳州获得自由。
患难见真情。胡志明和毛泽东、周恩来的友谊是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在有关重大的政治决策上,他们总是互相通气,开诚布公,互谅互让。
1965年9月5日,胡志明去世第二天,周总理见到越南劳动党中央领导人时,非常悲痛,连声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特别是当周总理得知胡志明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中国同志们!”时,又不禁潸然泪下。胡志明说这句话时,第四批中国最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正乘飞机赶赴越南。
胡志明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元素”
由于与中国的长期接触,胡志明的私人生活也与中国密不可分。
越南抗法战争胜利后,法国设在河内的总督府改名为越南主席府,即人们所说的54号平房。也许是战争时期养成的习惯,胡志明入住之后不很习惯。他睡觉还是很警觉,有一天深夜,胡志明醒来,听见不远处有“刷刷”的声音,透过窗户,他看到环卫工人正在清扫马路上的落叶,他觉得环卫工人太辛苦了。
后来访问中国时,胡志明在海南岛看见一种四季不落叶的树,很高兴,他请中国同志帮他运回越南,把它们种在主席府平房门前。他交代越南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这几棵树种好,然后推广到各地,这样环卫工人便不必太辛苦了。至今人们仍可以在54号平房门前看见这几棵树。
1958年4月,越南党中央在主席府内为胡志明建了一栋新住房。这栋高脚屋很小,楼上只有两间小屋,分别作为胡志明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内只有一张小桌和一把藤椅。
当年,越南官员和国外贵宾来访,只要走进此处,就毫不见外地同胡志明一起席地而坐。卧室内有一张木床,床边放有一个小闹钟和一个暖水瓶,都是中国产品。床头小凳上放有一把芭蕉扇,是中国首任驻越南大使送给胡志明的。
由于高脚屋较小,胡志明的衣柜仍然放在54号平房内。他的衣服非常有限,衣柜里面只有两套黄色咔叽布中山装、一套捷克政府赠送的黑色毛呢制服、几件农民常穿的褐色无领布衫、一双橡胶凉鞋。到冬天,胡志明便换上一套中国的丝棉长袄。来年开春,再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把这套棉衣送回北京干洗。
这套丝棉长衣不仅御寒,还蕴含着周恩来对胡志明的兄弟情谊。胡志明一直独身,虽然有周围的工作人员照顾,但毕竟不如妻子照顾得周到。于是,老朋友周恩来、邓颖超就经常记挂老大哥的冷暖。1957年,邓颖超亲自为胡志明做了这件丝棉长袄。
除了吸咽,胡志明没有什么特殊嗜好。当时,中国通过驻越南大使馆,定期给胡志明提供特制的熊猫牌香烟。胡志明节俭惯了,每次只吸半支,然后将另外半截放进一个装青霉素粉剂的玻璃小瓶内,让其自行熄灭,过一会儿拣起来再吸。
另外,中国大使馆还定期向胡志明提供崂山牌矿泉水。由于这种矿泉水内含有气泡,胡志明便要求中国大使馆把大瓶矿泉水改成小瓶,免得因一次喝不完而把气泡放跑了,浪费好东西。
中国领导人不仅关心胡志明的日常生活,更关心他的身体。每当胡志明到中国访问时,中央就会给他指派专门的保健医生。但胡志明却不想太麻烦医生,当医生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时,他总是说感觉不错。
在胡志明故居为数甚少的遗物里,有两件凝聚着中越友谊的物品:一件是毛泽东主席送给胡志明的收音机;一件是周恩来送给他的少女布娃娃——它暗含着对胡志明早日成家立室的祝福。■链接中国对越援助详情 根据确切资料显示,到1978年止,按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计算,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总值达200亿美元左右,其中包括:足够装备200万陆海空军队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军用品;450个成套设备项目;3.46亿米棉布;3.5万辆汽车;几百公里铁路的修建工程以及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500多万吨粮食;200多万吨汽油;3000多公里的油管和6.35亿美元的现汇。
抗美援越时期,中国累计向越南派出专家、顾问两万余人、工程和防空部队30多万人,最高达17万人。中国军人在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战场上伤亡达5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的遗骨安葬在越南的国土上。毛泽东主席甚至考虑到越南气候炎热潮湿,蚊子虫蚁很多,嘱咐一定要为越南战士配备蚊帐。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当时越南担负运输任务的多为妇女、老人甚至少年,许多情况下要靠头顶肩扛,特意关照有关部门,援越物资包装每件重量不得超过30公斤。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云南、广西境内为越南提供安全的疗养基地和训练基地,好吃好喝地款待越南军官和政府官员。选派我军最优秀的指挥员,帮助训练越南军队的干部、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