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奇葩的文化解读
6月9日,本刊记者来到青岛八大关,约谈《青岛文化地图》作者周海波,听他讲述八大关建筑的百年往事,还原一段八大关建筑的文化记忆。

中国人主导建设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近一年来,周海波有个心事。
在2006年1月1日出版的《青岛文化地图》中,周海波对近百年中与青岛有关的作家、文化事件一一讲述,然而对于八大关却少有提及。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甚至青岛当地居民以为,八大关的建筑是由外国人建造的。而保存下来的资料表明,2/3的建筑是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他们大多有着西方留学背景,对西方建筑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周海波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对于这一认识误区他颇感遗憾,并因此打算重写《青岛文化地图》。
“事情要从1897年说起,”1897年11月1日,山东巨野发生了一起德国传教士被杀的案件。一直想在青岛建立海军基地的德国,以此为借口派远东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胶州湾,侵占了青岛。之后的17年间,青岛一直是德国的殖民地。
根据德国人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青岛市的东部成为别墅区,也就是现在的八大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并于5月2日把青岛划为院辖市,直接由当时的行政院管理。之后,青岛的发展步入了稳定期。
与此同时,一批留学欧美的归国人员加入政府部门,把欧美城市规划建筑的思潮带到了中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城市规划。此后不久,八大关一带被划归特别规定建筑地。
在这些归国人员的干预和主持下,八大关建筑群开始大量出现。建筑的形式、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八大关建筑群之所以形成艺术品性质的面貌,和当时的规划规定有着直接关联。
所有的建筑都是唯一的独立式还原别墅,没有雷同,相邻的两座建筑要求有不同的风格;所有建筑都是小体量建设,层数一般不超过三层,以两层居多。
这一带迅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寓华的外国侨民、商人、传教士与外交官、中国的新兴贵族与社会名流无不热衷于再次建造别墅。
这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其中就包含了花石楼最早的主人涞比池。与此同时,几位年轻而优秀的中国建筑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岛,拿起笔设计建造令人心驰神往的八大关建筑群。
八大关也因此成为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站。
他们和外国建筑师合作,用包含热情的画笔孕育出了一条条线索,在世界建筑史的长卷上涂抹出了一片令人神往的画境。
参与到八大关一带建筑群设计、施工的中国人有刘耀宸、谭抒真、王云飞、何思源、赵诗麟等,而外国建筑师则来自英、法、德、俄、美、丹麦、日本等多个国家,其中以尤里夫和拉夫林且夫为代表。
建筑师、建筑思潮的多元化,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八大关建筑群,它也因此博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等不到主人的花石楼
从东海饭店向东北望去,成群的现代化大厦背景下,有一座华丽的城堡建筑耸立在海岬上,它就是花石楼,八大关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在花石楼里,记者见到一对俄国夫妇。在和同行的一个中国人的交谈中,他们多次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到一个人名:涞比池。
花石楼的最初的主人是俄国侨民涞比池。
1920年,这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俄国人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变故,随着十月革命后溃败的军队来到哈尔滨,创办了俄文报纸《柴拉报》。此后,他又在上海、天津两地创办报纸,最终成为报业大亨,被誉为远东俄侨报业巨头。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消除涞比池对故国的怀念,然而故国是再无法回去了,他便把对故国的怀念转化为对家人的呵护。不幸的是,他的女儿天生病弱。
1929年8月,居住在上海的涞比池委托朋友在八大关购得地皮,用来建筑消夏别墅,给女儿养病。花石楼当时所在的地块是黄海路11、12号,原是美国传教士门之尔和中国人姚勤务的共有地块。
1930年,花石楼的设计方案由建筑师刘耀宸初步完成,开始破土动工。平房、院墙、花房、木栅,经过多人之手后,最终采纳了建筑师王义明的设计,建筑施工还是王云飞。
如今人们看到的花石楼,建筑面积777.15平方米,主体结构由三层的主楼和西侧四层的塔楼组成,通体以坚硬的花岗岩修建,外部又以大量的滑石进行装饰,故称“花石楼”。
花石楼的内部,使用了大量当时十分珍贵的彩色玻璃,营造出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与城堡式外观、哥特式塔楼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1931年9月17日,花石楼正式竣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栋凝聚了建筑师大量心血的别墅,却从来也没有等到自己的主人。
1932年11月19日,涞比池感染急性肺炎,在上海突然病逝。这位投资修建了豪华消夏别墅的报业大亨还没来得及在这栋别墅里居住一天,就在自己41岁时英年早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花石楼身世的考证已经得出结果。这是一座由俄侨出资、中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的西式建筑。过去的疑云,也已经作为花石楼的一部分写入了历史。
八大关建筑的保护
2011年5月16日以来,一向安闲静谧的八大关有些不太安静。
当日,青岛市决定对八大关风貌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挖掘机的隆隆作响、围观人群的议论,笼罩在清晨的雾气当中。这次对违法建筑潜藏危险的清理,目的对八大关的老建筑进行保护,还原该景区的建筑风貌。
在此之前,对八大关里违法建筑的清除已经成为当地公众关注的问题。经过摸底调查,八大关风貌保护区整治指挥部目前发现存在238处违法建筑,总面积1.38万平方米。截至6月中旬,景区内的违法建筑已经基本清理完毕。
2005年,在由《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全国34家媒体共同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城区”中,青岛的八大关与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澳门历史城区、北京什刹海地区并列其中。
这次评选迅速激发出了青岛市民对八大关进行保护的各种设想。青岛市城市规划专家张先回忆起当时的想法,“八大关的城市风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仅有的,这个区域是一个整体,很难将她的建筑和环境分裂开来。同样,八大关也是无法复制的。”
张先认为,除了对外部环境进行保护,以确保整个景区的呈现效果之外,对于建筑本身的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2002年12月1日,青岛开始实施八大关房屋修复工程。第一批试点工程所修复的三处建筑,位于荣成路上,均建于1932年。这次修复的方案由加拿大设计公司制定,重点是按原历史风貌保持其建筑风格外型不变,保证房屋的结构安全。
在外墙修复上,比照房屋外墙原有风格,使用了“点光光”的抹灰老工艺,对外墙颜色也进行了相应处理,保持了八大关原有的整体风貌特色。屋面则恢复了原有的筒子瓦、牛舌瓦、英红瓦。
修复后的老建筑,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不时引来游客、市民的围观。
■相关链接关于楼的故事八大关小礼堂
“八大关小礼堂”是八大关宾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始建于1959年,是一幢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厅堂建筑。这一幢建筑的工程代号为“505工程”,计划建成国际会议中心。1962年,因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仅建成了地上、地下各一层,从而形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
公主楼
位于居庸关路10号,它是一座典型的丹麦建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风格独特。
关于公主楼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据说在1929年,有一位丹麦王国的王子乘坐“菲欧尼亚”号豪华游轮来到青岛游览观光。他被八大关美丽的海滨风光所吸引。丹麦王子遂委托首任丹麦领事在八大关海滨购置土地,按照安徒生童话中的意境设计了这座丹麦古典式建筑,准备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丹麦公主。虽然丹麦公主最终没有来青岛,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
元帅楼
山海关路17号,一座日本式建筑,1940年由在青岛的日本人所建,楼内设有四个房间,其中一个日式套间的墙壁上镶挂着一块樱花木,据日本人考证,该樱花木有上千年的树龄,十分罕见。这座楼有个别称叫“元帅楼”,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6位曾在该楼居住过。
早在1949年,青岛刚刚解放,徐向前元帅因身体不好被安排来青疗养,在该楼住了一个多月。从1951年到1956年间,罗荣桓、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4位元帅先后进住。元帅楼之名也因此越来越响。
1979年,叶剑英视察青岛时,也在该楼度过了值得纪念的时光。至此,大多数元帅都住过,元帅楼也就名正言顺,无人不晓。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前夫人贺子珍,曾连续多年在夏天来青岛疗养,根据各方考虑,也在元帅楼中。“文革”开始,江青一跃成为中央领导人,她曾于一年夏天与贺子珍同期来到青岛,也住在元帅楼,两人下榻仅百米之遥,但从不往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