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我们真的需要婚姻吗
有人说她打开的是一扇天窗,有人说她打开的是潘多拉魔盒,有人说她标新立异,有人说她哗众取宠。她的话经常被媒体引用,在网络上,叫好声一片,但也板砖四起……
“中国家庭正在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
《齐鲁周刊》:中国近30年离婚率翻了10倍,您怎么看?
李银河:上世纪70年代离婚率为2%左右,当今的离婚率估计在20%左右,在这30年翻了10倍。出现离婚率上升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来的,因为在农村,大家都是熟人,离婚有很多顾忌。而当今随着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家庭与个人幸福的选择面前,很多人选择后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离婚率还会进一步提高,面对婚姻,每个女人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
《齐鲁周刊》:离婚率的变化是中国家庭变化的一个侧面。
李银河:对,中国正在通过几代人完成核心家庭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在以往家族主义浓厚的空气里,婚姻起着父母侍奉、宗族承继的功效,而在“核心家庭转变”过程中,夫妻双方的感情越来越为个人所看重。
《齐鲁周刊》:很多问题婚姻在你看来矛盾在哪儿?
李银河: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活得太长久了,原来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几年,还没等提离婚,人就已经死掉了。而现在很多人活了七八十岁,面对一个人太久,可能是有点审美疲劳。
婚姻的功能都发挥完了,孩子养大了,如果说他们俩感情很好,那他们很高兴互相做个伴。如果有点不好的话,那就变成互相折磨。好多家庭都是这样,已经不具备婚姻的功能了。两个人都有工作,为什么非要在一起呢。如果他们在一起的理由就是感情特别好,像朋友那样,那这个婚姻还有功能。而现在有的关系很冷漠,甚至互相厌恶、仇视,这个就麻烦了。
《齐鲁周刊》:现在离婚率达到空前的高度,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痛苦的,同时对社会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学家,您认为我们应该提供一种什么样的婚姻观,使家庭和社会相对稳定?
李银河:我不认为离婚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一个家庭的解体对两个人来说应该是痛苦的,因为分开后得重新适应生活,而且如果有小孩的话,对小孩的心理应该也有不好的影响。
同时,婚姻作为一种个人的生活选择,即使作为社会学家也不可能提倡一个模式。
降低离婚率,就得由选择婚姻的人考虑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一个稳定的婚姻是需要个体放弃一些感情因素的。
爱情至上可能会带来较高的离婚率
《齐鲁周刊》: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就结婚吧,因为不结婚就死无葬身之地。现在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越来越不愿意结婚,您怎么看待现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不愿意结婚?
李银河:我觉得可能不结婚也许是一个新的潮流,比如说在匈牙利,就是整个人口里结婚的人数特别少,好像是百分之十几。其他的都不结婚,其他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同居,还有一种就是单身,这都是两个比例比较大的,还有一种就是分开居住的伴侣。
像北欧的国家大约也是有一半的人是不结婚的。虽然咱们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传统特别特别的深远,但也不是不可动摇的,好多人已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同居、单身。
《齐鲁周刊》:那么您认为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到底扮演着什么重要性呢?
李银河:我觉得最早造成婚姻的一个原因就是婴儿必须要有人抚养。当然也有像恩格斯的说法,还有其他的原因是私有制,私有制有家庭财产需要继承,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婚生的子嗣。如果说大家都乱了,谁也不知道,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么您的私有财产传给谁呢?
《齐鲁周刊》:现在择偶标准往往两极化,一方面是要求感情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追求物质基础,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择偶时应该将感情或经济哪方面考虑得更多一些?
李银河:爱情至上可能会带来较高的离婚率。因为感情是变化的,不太可能很稳定。如果一味地忠实自己的感情,那必然带来婚姻的变化。
但对于个人来说,讲究感情的婚姻,应该更幸福,更浪漫。但还是必须重申的是,拿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可能会导致以后的离婚。
追求物质基础,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能说这个人就坏。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
归根到底,就是要问清楚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或者说,更注重精神还是更注重物质。本刊3件作品获山东省新闻奖 本刊讯 2010年度山东新闻奖近日揭晓,晚报生活类报纸作品复评结果,本刊2件作品获奖:通讯《下陷的济宁》获一等奖、通讯《鲁企掘金世博会》获二等奖,另有一件作品获晚报生活类三等奖。
山东新闻奖评选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主办,是检验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全省新闻界的最高作品奖项,获奖作品代表了我省新闻宣传的整体水平。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