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离婚经济学

2011-06-13 09:56 《齐鲁周刊》/ 花蜜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离婚有时候投入大于产出,有时侯又令人血本无归。到底,该炒股还是该离婚?

  “离婚是对不良资产的剥离”?

  最近,一位44岁的妻子因为嫌丈夫已有20年使用期买的豆芽有点儿粗,便拉着丈夫去离婚但不到10分钟又复婚。在原因一栏,他们填上了“性格不合”这个抽象名词——逃离婚姻的中年人越来越多地消除了对离婚的恐惧,信奉海伦·罗兰的话:“恋爱是追求;婚姻是追打;离婚是追问。”

  “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诺贝尔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如是说。那么,离婚者或许只是想改变和生活的交易方式——婚姻市场的资产重组频率正在加快:虽然共有家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但爱情如房价般高起,婚姻比股票风险还大,更多人考虑在被套牢前赶紧平仓。芝加哥街头的广告牌说“生命苦短,快离婚吧”;中国的熟男熟女则说“离婚是对不良资产的剥离”。

  离婚者要达到目的并不复杂:乌干达人只需杀掉一头牛;尼泊尔人只需在伴侣枕头下面放上两颗槟榔;而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中国人离婚的过程不会超过20分钟。

  离婚者要考虑的问题却很多:为了离婚,传媒大亨默多克付出了14亿欧元,政治捐款人萨珀斯则付出了10亿美元——对已婚的中年中产来说,他们往往要削减多至50%的资产,来换取虚无缥缈的自由。

  100年前,康有为说,男女之事,但以徇人情之欢好;100年后,《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说,婚姻法应明确规定,婚姻期限不应超过三年,好了再续三年,不好拉倒。中国人显然已经提高了婚姻的抗灾能力。

 

  不做老婆的机会成本

  袁藤是个文学女中年,不做老婆已6年。

  结婚10年,吵了5年,每次在离婚的关键时刻,她却下不了决心。这么富足的生活,没了丈夫的经济支持,怎么过呢。还有孩子,上小学了,很可爱也很懂事,怎么舍得她没有完整的家。

  直到另外一个女人出现,替她割裂了这段鸡肋般的婚姻,袁藤竟然有一种落地的踏实感。

  几天后,她和丈夫办了离婚手续,这段婚姻唯一的印痕是一家创业阶段的工厂。来不及多想,她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进去。甘苦自知。

  意外的是,这一年袁藤觉得很幸福,比从前幸福。

  如同亦舒《我的前半生》里的失婚女主人公,N年后,袁藤从家庭主妇转身为统领某大型集团的女强人,感情是不可靠的,物质却是实实在在的。

  上世纪80年代,作家谌容有一篇小说《懒得离婚》,生动描绘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婚姻状况:凑合。30年前的漫长岁月,婚姻于国人更多的是经济扶助、保险、养老等功能,即使感受不到婚姻幸福,也只能勉强维持。

  在中国迅猛增长的离婚队伍里,顾虑更少的年轻人和婚姻投资高手是发现错误即终止的主力军。以经济学角度看,如果投入太多,收获太少,就会产生亏损。婚姻也一样,当一方没竞争力时,以为可以不计亏损,继续硬撑,最后只有受伤的份。

  离婚的情绪消费学

  2009年6月,新中国60位品牌女性揭晓,杨澜再次入选。这位美貌知性的前主持人早已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金字招牌,但谁也不能忽略她背后貌似平庸的推手兼丈夫吴征——这个含金量如此高的婚姻是一场成功的商业双赢。

  在这个“情绪消费时代”,女人们不再为了工具性的理由而婚——重活有人扛着、天塌下来有人顶着,如同一个单靠着自创品牌就足以发展出傲人业绩的公司,不需要另一个副牌来撑场面。

  婚姻的情绪消费学,在哲学家的身上也如此地淋漓尽致。娶一个女人,这项经济行为不亚于买一栋按揭二十年的豪宅,除了结婚的礼服、酒席、婚房、家具,还有妻子和未来的孩子的一大部分日常花销。

  当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张爱玲的稿酬高,但是她仍故意象征性地问胡兰成要了一些钱,做了一件皮袄,穿在身上。“因为世人都是丈夫给妻子钱用,她也要。”

  在婚姻里完全具有“情绪性消费”能力的女人其实并不需要男人的供养,她们只是需要这种感受。然而,准备要供养心爱的女人,这是男人古老的骄傲。

  ■延伸阅读

  走婚的摩梭人

  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特别忙,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在这里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

  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爱观念与道德标准。

  他们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彼此结合稳固构筑可靠的基础。“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结构中的事实,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实行自由“走婚”其奥秘在于母子们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