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情结

2010-07-16 16:00 《齐鲁周刊》/ 吴越 /

本刊专访导演李少红——


  《齐鲁周刊》:你之前希望拍出一部什么样的《红楼梦》呢?现在这部《红楼梦》是你理想中的模样吗?


  李少红:我们拍的是一部彩色电视连续剧,所以要从大众审美角度考虑。既要通俗,简单易懂,又要有艺术上的独创。要符合原著的精髓,韵味和古典、儒雅、婉约的风格,又要自然地融入现代的时尚感和审美情趣。从目前播出的效果来看,大部分艺术处理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齐鲁周刊》:有观众指出这部戏光线比较暗,配以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甚至有网友说该剧氛围有些阴森,像《聊斋》,对此你怎么看?


  李少红: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但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有天堂仙境,也有阴曹地府,也有阴司路。有警幻仙子,也有黑白无常和判官。有风月淫欲,也有纯美爱情。自然有光明也有黑暗。曹雪芹善恶分明。


  《齐鲁周刊》:新版《红楼梦》借鉴了不少昆曲的元素,为什么在该剧中加入这么多戏曲元素?有观众反映时隐时现的“咿呀”的女声唱腔猛一听有些吓人,为什么会配以这样的背景声?


  李少红:了解曹雪芹的人都知道,《红楼梦》和昆曲的渊源很深,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也是昆曲盛行的时代。有人说原本曹雪芹想把《红楼梦》写成一出戏,后来脂砚斋劝他还是写成小说,在太虚幻境中曹雪芹还保留了当时写的《红楼梦》十二支,完整的昆曲曲牌。另外,在很多篇幅中曹雪芹运用昆曲的剧目作为戏中戏,直接和情节嫁接,甚至对人物命运埋下谶语。所以最具有《红楼梦》味道的音源应该是昆曲。有些地方,我们根据小说中众多的心理描写,有意识演化成为一种心声,一种极具形象感的声音。


  《齐鲁周刊》:有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高度忠实原著有“图解小说”的嫌疑,缺乏想象力。当一些文字难以用画面表现时,就用上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旁白,大量朗读原文。


  李少红: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有没有旁白都会遭到非议,多少都一样,只要是《红楼梦》就离不开争议。好像大家习惯用这样的方法认识它。偏离它更糟糕。何况我不可能比曹雪芹高明。所以不如老老实实,起码曹老爷子能够保护你。


  《齐鲁周刊》: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红楼梦》“是一部写意的作品”?


  李少红: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情结。你可以认为它是一场现实,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大梦,全看个人的领悟。我不想把它拍成一本“圣经”,而是要还原它的精神,一个“梦”字可以涵盖所有的美学意义。成为创作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