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真相调查
在刚刚过去的高考中,全国957万人走进考场,比去年减少了约65万人。我省有66万余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了4万人。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了高考制度下的一个怪圈:一方面依然有那么多人被大学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质量逐年下降,就业依然困难……
就在近千万考生憧憬着大学生活的时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命运同样值得关注。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
6月2日,麦可思研究院推出《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当年的很多热门专业如今已成为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的“佼佼者”。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的“两难现象”依然并存,本科毕业生的泛滥与技术工人的稀缺“交相辉映”。
我们不禁要问:撇开那些真真假假的数字,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真相到底如何?
“如今毕业包分配,但不含岗位、工资等相关福利”
6月初,济南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王翰终于“找到”工作了。
几个月前,学校向他们发了一份《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催促他和其他同学尽快交上,否则,毕业证将有发不下来的危险。如果他将盖上用人单位公章的就业证明交给学校,他的就业信息就会被录入该校网站,从而实现了名义上的“就业”。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王翰通过各种关系,多次碰壁后终于找到一家小公司顺利“签约”。
像王翰这样,属于主动“被就业”,而他的很多同学则稀里糊涂被包办找到了工作。“如今毕业包分配,但不含岗位、工资等相关福利!”王翰对自己和同学的境况解读得甚为精辟。
济南某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刘晓告诉记者,在春节过后,学校就下发了灵活就业证明,辅导员告诉他们,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单位盖章,帮助学校完成学校就业率统计。“我们中间有不少人还没就业,然后就托人找了一些小公司在就业协议或灵活就业证明上盖了章。这样,我们就都就业了。”
从去年开始,“被就业”一词逐渐流行。有毕业生说自己曾被学校安排去参观一个电池公司,随即就被“就职于”该公司了。另有人也反映,“临近毕业前几天,学校通知没有签的就业协议收上来,等离校前再发给我时,就业协议已经签了,我已经光荣就业了!”
每年到了临近毕业,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会“打着滚儿地往上翻”,但在不断增长的就业率里面,有多少属于“被就业”、“被统计”则不得而知。
目前,毕业生又到了离校的最后关口,高校开始了最后一轮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按照我省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在6月份完成并上报毕业生就业数据。
尽管我省要求各学校在编制就业方案时,不准虚报、瞒报,对于伪造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材料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的学校,一经查实,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并相应扣减毕业生就业率,但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不少高校还是铤而走险,冒险为毕业生就业率注水。
据记者调查,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一本类高校“被就业”情况相对少一些,一些就业情况不好的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的“被就业”情况比较严重。
待业和“蚁族”的根源:当下最热的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一定会烂掉
“这是个经常被误解的庞大群体,”正在华东师大读研的李源源说,“待业大学生并不像社会、媒体上一些人说的那样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甚至啃老。”李源源在同学的协助下,从2008年9月起做了一个调查《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用2129份有效问卷和46个个案访谈,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生存图景。
待业大学生待业的生活状态其实只是暂时的,大学毕业生需要一个职业的寻找期,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我身边找工作的同学,一般都是在毕业之后的第二年陆续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
学者廉思的一份名为《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课题,使得人数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根据这份调研课题的描述,“蚁族”是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主要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
如今,“蚁族”这个2009年的热门词汇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现在无论去了500强还是小私企,但凡家境平凡的毕业生们大都把自己划入了这个范围。智联招聘一项主要针对全国10多个大城市、工作1至3年的年轻人的调查显示,57.7%的人认为自己是蚁族。
即将从山东某一类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姚允辰,在济南找到了一份媒体的工作。“几十人竞争一个岗位,还是没有编制的。能最终取胜,感觉非常幸运。”尽管薪水不错,但他依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自己仍属于“蚁族”。唯一能够激励他的是一个早毕业几年的同乡也在这家媒体,工作几年后买了房子。
“蚁族”群体和待业现象的大量存在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呢?你必须相信一点,当下最热的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一定会烂掉,中国的大学有这个能力。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
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可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能进去的人简直凤毛麟角。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学表演的如今连潜规则都不一定捞得上了,转年又有一茬水灵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视编导想去电视台?你等着去当栏目聘的编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递公司,电子商务在淘宝卖外贸货。
“三鹿奶粉专业”:一定要有惩罚机制
2005年起,教育部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济南某民办高校一位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说:“就业率不高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学校的招生,如果招不到学生我们的工资都成问题。”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不仅影响学校的招生计划,还将会影响到高校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特别对于一些民办和职业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无异于学校的生命线。
5月27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根据公布的结果,很多文史哲类专业的就业率不到八成,经济学各专业的就业率在80%到90%之间,相比之下,工学部分专业就业比例较高。在全国就业率超过90%的普通院校中,23个专业属工学类。在“211”类院校中,就业率在90%的专业中,85%集中在工学类。
“文科扩招不受实验室、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引进老师、将小教室换成大教室,就可以开班上课,扩招起来更容易。”教育专家张才生分析。文科毕业生的大量过剩,也成为就业难的一个显著因素。
“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约30%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里,我们国家有500多个本科专业,说明这10个专业确实是严重过剩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分析说,但是明知道这一点,为了能够收学费,扩大办学规模,很多学校还是通过跑关系来争取设立这些专业,比如法学、计算机、艺术、体育、新闻等等。这些不具备办学条件强制设立的专业,都属于“三鹿奶粉专业”,学生花很多钱去读,最后找不到工作。“而且现在就业再差的专业,学校都称其就业率是80%。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个惩罚机制,让高校就业率透明化,让消费者和市场来优胜劣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