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名利场
■野性世界杯·观点
南非世界杯,我们看什么?看马拉多纳到底会不会在方尖碑下裸奔;看高原的冬天会让球队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备战方式;看南非政府是怎么用装甲车对付坏蛋;看时尚和体育是如何结合;看金融家和巫师的冠军预测究竟哪个更准……
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一个不断旋转的足球吸引了,然而承托这个足球的世界杯就像一个充满无穷诱惑的名利场。
名利场的一声召唤,大牌球员们乖乖等待临幸
当地时间2010年6月7日,南非鲁斯腾堡,贝克汉姆随着英格兰队来到南非和当地球队打了一场友谊赛,抱着一个南非小朋友的他,眼神中流露出了浓浓父爱。
还有4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一个不断旋转的足球吸引了,然而承托这个足球的世界杯就像一个充满无穷诱惑的名利场,除了32支球队外,还吸引着名人作秀,毕竟,泛娱乐化时代的造星运动为世界杯准备了充足的领头羊。
为了6月的盛会,美国著名生活杂志《名利场》首席摄影师安妮·利伯威茨邀请了足球界几位著名球星:包括葡萄牙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科特迪瓦的德罗巴、喀麦隆的埃托奥,还有巴西的卡卡,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帮助巴西队夺冠的“梦幻四重奏”现在只剩下了卡卡一人。名利场的一声召唤,球员们乖乖净身穿着代表各个国家的国旗内裤等待临幸。世界杯驾到,从来不缺少新闻,就像是一场走秀!
4年一次,这些球星们的内裤从来没有那么爱国。对于地球上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只是超级巨星而已,他们就是上帝。4年前,这个名单上还缺少不了的游走于时尚和奢侈边缘的万人迷贝克——这届南非的座上客。2010年5月的一个清晨,所有体育版面的头条都是他痛苦跪地伤别世界杯的图片。
这个蒙太奇式的镜头有点荒诞,但悲凉的是上届世界杯那个在盖尔森基兴的替补席上不穿球袜掩面哭泣的靓仔。被葡萄牙淘汰之后,31岁的贝克汉姆宣布辞去国家队队长职务;次日,刚刚履新的新帅麦克拉伦知会小贝:请做好打替补的准备。贝氏国家队的时代结束了,这也宣告贝克汉姆品牌正式进入日薄西山。
4年前几乎同一时间,人人都恨马特拉齐,因为他的胸口让他们失去了一个完美的“低调”球王。齐达内推倒了自己,虽然痛苦,至少酣畅淋漓;贝克汉姆则是被推倒的,被那些当年竭尽全力捧他的人。
贝克汉姆是商业足球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曼联时代,以《太阳报》为首的英国媒体不遗余力地包装出了一个偶像贝克汉姆,一个完美家庭,乃至一个开启商业足球新时代的神话。在获取庞大声名和丰厚家产的同时,贝克汉姆货真价实的足球技艺也淹没在名利场的肥皂泡中,不为人所共知——慢慢地,当贝氏弯刀拐入网内,帅和齐达内的“伟大”一样成了唯一的形容词。
而他的接班人鲁尼如今一直都是豪门采购名单中的热门人物,虽然他和C罗都曾经被曼联打上“禁售”的标签,无奈美国资本家掌握的红魔需要现金平衡收益表。几个月前,当曼联公开发售债券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猜测,鲁尼必是下一个要卖出的球星,否则曼联无法保证连年的高收益,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们怎么可以放心投资曼联债券。
猪养肥了是用来杀的,偶像也是一样。世界杯也是一个名利场,场中各色人等,有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甘于寂寞低调行事。世界有多大,这个场就有多大。足球并非第一运动的非洲大陆,同样无法幸免。
政经大秀场下的非洲球员
纯粹的足球,怕是“上穹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非洲球队很长时间以来都扮演世界杯边缘人的角色,但非洲裔球员早就崭露头角。“黑豹”尤西比奥是第一位名满天下的非洲球员。出生于莫桑比克的他,有着黑人球员的全部特点,18岁时被选中来到葡萄牙。1966年的世界杯1/4决赛中,尤西比奥连入4球,率领球队5比3反败为胜。“黑豹”大战“黑马”的佳话由此传世。
尤西比奥的传奇印证了非洲人与生俱来的足球天分,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只有在欧洲相对完善的职业足球环境中,有天赋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常有人发出足球远离政治、足球远离金钱的高调,但这种纯粹的足球,怕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种族矛盾、经济低迷、疾病肆虐,这些都注定了非洲盛产天才却只能沦为欧洲足坛的人才基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队,从吉雷瑟到德塞利乃至齐达内,多届国家队的顶梁柱都来自法属殖民地的北非国家。
非洲人在国际舞台上没有面子,就连最优秀的人才被欧洲各豪门滤了个干净。落后的经济是长期拖住非洲足球前进的后腿,加纳国脚阿贝迪说,那个年代非洲没有什么宾馆,他回故乡打比赛只能住在大学宿舍里。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神奇教练米卢带领尼日利亚刚小组出线,球员就忙着与足协探讨奖金分配,结果球队一到淘汰赛就溃败在丹麦脚下;2006年德国世界杯前夕,多哥国家队爆出召妓丑闻,也直接影响了球队的发挥。
世界杯其实也是两条战线,场上比拼的球员,场下比拼的是政治、金钱与权谋。不同的人,分明都在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努力为足球赋予他们所理解的意义,并企图从足球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球星牌”世界杯背后的商业阴谋论
体育场,娱乐场,作秀场。
2006年,德国世界杯开战之前的两周,巴西队的专机降落在了瑞士的韦吉斯小镇。小镇共有人口4000多人,但在巴西队的训练场四周搭起了5000人的看台。据说这是被一家叫做肯卡德的公司早就策划好的一场“足球训练秀”,巴西队卖身于这家公司可以得到100万美元的净收入。中圈放松时,一位丰满的女球迷冲破保安,尖叫着扑向小罗,把小罗压倒在地。小罗显然是吓坏了,一边的队友却搞笑的将座垫盖在了他们的身上。
体育场,娱乐场,作秀场。这场四年才一次的游戏使得全世界的足球迷们陷入了足球的狂热之中,过足了一把瘾。
除了赛场上32强的争斗,赛场下当然也少不了各大品牌的明争暗斗,世界杯就是它们四年一度的PK大舞台。奢侈大牌争相拉拢,各国球员变身性感模特;阿迪达斯、耐克或者彪马,随着每一届世界杯的上演,总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而失败的一方,往往又会产生赌徒心理,到下一届杯赛时加大筹码,期望能重新赢得主动权。
贝利的乌鸦嘴“毁”人不倦,N大魔咒附身热门……预测冠军从来都是世界杯的一大看点,也是最不靠谱的——巫师、赌徒、游戏玩家、科学家,美国华尔街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本届杯赛的21家赞助商,让国际足联获得了7.5亿欧元的收入。正是这笔庞大的资金,才让国际足联有能力举办规模如此之大的足球盛会。
在世界杯期间,球迷如平日一样,是在足球产业链条的最下游,他们被各种商业广告的影像刺激起对足球的狂热,同样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来观赏所谓“球迷的盛宴”,这简直就是萨伊定律的21世纪版本,即需求是被生产所制造出来的。
商家、政治、娱乐、庄家,各种阳谋阴谋正在利用大众传媒,不断刻意混淆、渲染着世界杯的足球文化。我们对世界杯的参与,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由自己控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