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为什么把魔爪伸向孩子?

2010-05-07 22:29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伤害案件,似乎再次成为这句话的注脚。中小学生弱小的生命,高频率地成为个人恩怨和情绪宣泄的牺牲品。无论如何分析这些凶手的作案动机和背后推力,有一个重要前提:他们的反社会行为,伤害了无数家庭的精神支柱和社会的核心潜力——孩子。于法,他们罪不容诛;于情,他们为千夫所指。

 


 

 

一个人的“恐怖主义”:堡垒从最脆弱处崩塌


    4月28日上午,南平小学血案凶犯郑民生被执行死刑。


    当日下午,一名男子冲进广东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砍伤师生16人。第二天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


    一系列的针对小学生的报复性暴力犯罪让人瞠目。


    这群滥杀无辜的凶手,到底在报复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将怒气发泄在与他们并无利益冲突的无辜者身上?


    这些凶手在行凶之前,精神世界一直引人探索。某媒体分析:“郑民生42岁还是单身;内心孤僻,他很想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却始终无能为力,连个伙伴都没有,每天只能无所事事。”


    凶手滥杀无辜的理由,往往被笼统概括为“报复社会”。社会是什么?他们并不很清楚。有很多理由,却找不到特别突出的一条。所谓报复社会,在这些凶手眼里,并没有落到某些具体的责任人身上,他们自己甚至都没能弄清楚内心黑暗的根源。对于他们来说,“记仇已成为习惯”。


    他们多是被边缘化的“失败者”,长期处于被人漠视的境地,渴望受人瞩目,但却总是受到伤害,经济窘迫,婚姻生活不如意,生活圈子狭隘局促……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那些行凶者总是会从最薄弱的防线和最易疏忽的环节突破。“因此,维护校园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常态之举,决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校园某一个时段的事情。教育部门和警方应当联手拿出一个系统性的长效办法来。”评论员乔子鲲说。


    无论哪个孩子受到不该受到的伤害,无论哪个家庭遇到类似不幸,我们其实都是受害者和不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