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奥斯卡的中国记忆

2010-03-11 20:16 《齐鲁周刊》/ 熊苇杭 /

  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一场镁光灯下的盛宴,也是对全球电影水准的检阅,奥斯卡更成为许多中国电影人的情结,它对中国电影意味着什么?中国电影在通往奥斯卡的道路上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中国电影“申奥”路:虽屡败屡战,却不舍不弃


  1955年,美籍华人黄宗霑以《玫瑰文身》荣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中国电影人征战奥斯卡的历史由此开启,从此后,中国电影便开始了长年与奥斯卡绝缘的历程。直到1988年,《末代皇帝》异军突起,在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再次点燃了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热情。


  2001年,华人导演李安以《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等四个奖项。2006年,他再次凭借《断背山》夺得最佳导演奖。这些奖项和李安站在台上儒雅地用中文讲述获奖感言的场面不仅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荣耀感,同时,也使中国电影人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戛纳夺得金棕榈大奖,当他自信地进军奥斯卡时,却只收获了失望。2006年,《无极》更是掉进冰窟里。而冯小刚携《夜宴》第一次冲击奥斯卡的旅程,也以被抛弃告终。


  相比之下,张艺谋则显得更为执着。虽屡败屡战,却一直不舍不弃。1993年,《菊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随后的几年间,他又送上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每一次都以轰轰烈烈开始,每一次也都是以空手而归结束。

 

中国观众与奥斯卡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对于片方来说,对奥斯卡的看法改变很多,奥斯卡不是群众奖项而是学院奖项。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带有社会批判性或者反映本国社会黑暗面的作品,这直接导致我们很多优秀的主旋律影片不受关注。”华谊兄弟影业总裁王中磊说。


  随着《大侦探福尔摩斯》等春季档电影的全面上映,从2009年11月20日至2010年2月19日,长达3个月的贺岁档宣告结束。这个横跨两个年份,号称“史上最牛的贺岁档”在全国创下了30亿元的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的14.5亿元增加了一倍以上。据粗略统计,仅《阿凡达》和《2012》两部好莱坞影片就已经切走了近17亿元的“贺岁蛋糕”,而近50部国产片则为剩下的13亿元打得头破血流,其中只有寥寥几部赢利,绝大多数国产片的票房都远远低于预期,与影院分成后铁定亏损,成为贺岁大战的炮灰。


  奥斯卡颁奖典礼还没落幕,就已经有7部影片在中国公开上映,这对于奥斯卡热门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观众与奥斯卡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荷包,还有文化,甚至精神


  清华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尹鸿列出了冲奥外语片的得奖三要素:“一是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二是要表达人类的共性,三是在创作水准上没有明显的瑕疵。”


  “奥斯卡是美国进行电影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仪式,好莱坞想把全世界的市场都纳入到自己的范畴之内,因此它会在奥斯卡中注入一些符号,进行‘有效设置’,比如最佳外语片,就是一个实际上很边缘,但为了显示其‘国际化’姿态的奖项。”尹鸿说。


  除去王全安三年前的金熊、贾樟柯三年前的金狮,三年来,再无一位内地导演在国际三大影展上夺魁。获奖并不是衡量电影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但它多多少少能折射出三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尴尬困境:影院里看似热热闹闹,能被记住的佳作却越来越少。


  当我们的“花朵”细数《飞屋环游记》而忘记《大闹天宫》时,当《黑猫警长》、《舒克贝塔》只能靠“奔三”的80后来回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荷包,还有文化,甚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