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历史的记忆——消失的济南府
上世纪30年代,津浦铁路上的一列火车正在奔驰,车厢中,两个旅客在交谈。
“你上哪儿啊?”一个问。
“上济南府。”一个答。
民国时,旅行家倪锡英在著作中写道:“‘济南府’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在山东人口头和耳边是惯常会道出或听到的。正好比江南人提到‘上海’,是连三岁的孩提也知道的。”“济南府”三字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名字,民国后,改称历城县。一般人叫惯了,仍叫济南府。
“济南府”——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称谓,它已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商业、文化符号,比单纯作为城市的济南更加厚重。说起济南府,人们想到的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消逝的老街巷、老手艺、老风俗、老名士、老风流,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1904年5月4日,济南开埠,一个现代化的济南从传统济南中脱胎,至今刚好110年。济南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110年来,济南都经历了哪些伤痛?
我们开启了一项工作:找回济南府,复活历史的记忆。但我们并非单纯的复古,复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未来,有些东西,地理版图上已经没有了,但在文化版图上却仍然存在。一个民族要想登上伟大神坛,必须学会尊重历史。历史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在我们亲手毁弃的每一尊建筑里,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城市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表现上,如大厦、公园、桥梁、广场、雕塑等,它更是一种精神之上的构筑与传承。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如雅典、罗马、西安、北京。
价值观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济南的灵魂是什么?是泉水之清泠,老城之幽谧,还是曾经商埠的繁华?是塑造了这座城市性格的名士们,还是久负盛名的名伶?是齐鲁之邦的豁达,还是一段段惨痛的历史?是贫困,是富有;是刚毅,是饥渴的文化之根?
这是受伤的城市,这是绝版的中国。我们一起寻找,那些被泉水稀释的文化、命运、挣扎、背叛……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