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孔子遗痕
孔子首办私学,周游列国,沿途设坛讲学,物证遗迹乃至文化影响留存至今。在平阴县孔村镇孔子山村东,有一块立于雍正年间的“杏坛遗响”碑,与之正对的山头上曾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孔庙,后于文革期间被毁,孔子山村亦有孔子72代孙及传人,日前,本刊记者赶赴孔子山村,寻觅孔子遗痕。

孔子山村的机会
2010年2月13日,除夕。
薄暮开始笼罩孔子山村,66岁的孔庆皙嘱咐儿子孔繁军,“去大门口点上甘草。”——在孔子山村及周边的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照廷”的习俗:相传,每年除夕夜,孔子在曲阜过半个年,再驱车来平阴孔子山过年,当村民听到车马之声,家家户户门口燃柴点火,为孔子照路。
孔庆皙的家在村西的一处小山坡上,离家不远就是孔子庙的遗址,如今只存着四根门柱和一个过门石躺在枯草里。
“我放了两个石狮子在这里,一晚上就没了。”站在断壁残垣前,村民徐尚忠对记者说,“来看的人很多,大多拍拍照,看看就走了,因为实在也没什么好看的。”
在孔村小学,一本名叫《走进孔子第二故乡——孔子山》的小册子人手一册,内容详尽地介绍了孔子山上的遗迹和历史。孔村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许邵阳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挂着孔子山的宣传画,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这是孔子讲过学的地方。”不过他说自己没觉得这里有什么好的,“也没看到有什么好玩的啊。”
谈及孔子山上建于北宋年间的孔子庙,孔庆皙很是激动,他拿出一本破旧的册子,上面是孔子庙的复原图,“你看看,规模多大,这是正厅,三进大院。”他指点着那张手绘的图。“村里、县上都申请过几次重建孔庙,也有批复,但最后没人出钱啊。”孔庆皙一直热衷于这座孔庙的重建,他拿出了一叠红头文件给记者看,抹掉灰尘,上面最早的时间是2001年。
小村的修谱故事
2009年,孔子家谱的续修发布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孔庆皙属于孔子第73代孙,他成为孔子山村“孔子世家谱”续修的发起者颇具戏剧性。
1991年,孔子山村委收到一个寄自“孔子世家谱续修组委会”的大包裹,上边写着“孔氏族人收”,孔庆皙正好在村委会玩,“孔氏族人,我不就是嘛,给我吧!”拆开包裹,里边是关于孔子续家谱的召集函,“好事啊!我联系了在县里工作的二叔,让他帮着张罗。”续家谱的事算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孔子山村里孔姓有30多户,约占这个不大的山村的三成,孔庆皙上边还有“宪”字辈,在族宗中很有些威望,在村口开的小卖部里,经常有来来往往的游客或记者找他。孔庆皙对记者说:“我是孔子续修家谱的全球2800名代表之一。”
“当时召集资金修家谱,在村里务农的每个孔姓人出5块钱,在外打工的出10块”,不过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修谱的钱还是靠捐款筹集的。”孔庆皙拿出厚厚的孔子家谱,向记者展示,这本支谱400多页,印刷精美,花了他395块钱,寄来的家谱里附有一副雪白手套,以便翻阅之用。
孔子,在山村式微?
在孔子山村东50米的一块麦地旁边,立着一块据说立于雍正十年的碑,上刻“杏坛遗响”,据说这块碑每年会响一声,与已经消失无踪的原在孔子山巅的古亭内的另一块石碑相呼应。
在平阴县官网,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关于孔子山的简短介绍。“孔子”这一符号并没有成为这个乡村对外宣传的亮点,但每年的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孔子山村所有的孔姓人家都会在自家上香祭祀,这也是相传原来孔子与众人见面之时。
据《平阴县志》记载,孔子庙曾经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尤其每年清明节,方圆十多里的人们云集孔子山瞻仰孔庙。
在孔庆皙逼仄的小卖部里,一块看上去很不显眼的木匾夹杂在凌乱的货物中间,“这是原来孔庙正厅里的‘金振玉声’牌匾,上边的字是凸字,已经被磨掉了。”
在孔庆皙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他已经不居住的老宅,破败的大门过道里堆满了残缺不全的碑文,这些全是孔庙的遗留物,“有人来买这些碑文,一个字好几千块钱,我说你拿我当啥人了,卖老祖宗的东西。”
交谈过程中,孔庆皙的儿子孔繁军拿出了厚厚一叠关于孔子山的材料给记者看,里边提到他父亲名字的地方都被重重地作了标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