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颐武——中国文化输出需要“巧实力”
2006年,学者张颐武在《新周刊》一篇“如何贩卖中国文化”的文章中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2010年,电影《孔子》上映,学界坊间对其热议不断。文化名人洪晃最近在博客上又重提张颐武观点,并发出“中国的软实力大军,如果依了网民们,就是一个军的2000岁的糟老头子?”的疑问。对此,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
《齐鲁周刊》:电影《孔子》您看过吗,作何评价?您怎么认识“孔子”这个符号的?
张颐武:我觉得电影《孔子》还是可以的,至少达到了一个“最低期望值”。就是比预想的要好,因为孔子作为一个几千年的历史名人,要在银幕上演绎,在操作上难度很大,会受到各种限制。电影里周润发的演技很到位,而且说教性也不明显,是合格的。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有自己的思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形态,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价值观对人都是很有启迪的,他无疑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齐鲁周刊》:作为档期差不多的电影,《阿凡达》和《孔子》受欢迎的程度似乎有很大差别,您怎么看?
张颐武: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一点都不奇怪,这完全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类型的两部电影,受众的范围也不一样,它们井水不犯河水。《阿凡达》是西方电影工业的一次集中展示,技术上臻于巅峰,但它的故事是比较简单的,类似《与狼共舞》;《孔子》演绎的是一个流传几千年的历史人物,他要在技术或画面上取胜是很难的。我觉得《阿凡达》和《三枪》的类型还有点相似,属于娱乐大众的。并不是说谁的票房好谁就“胜利”了,它们不相干。
《齐鲁周刊》:有人把《阿凡达》和《孔子》的“交锋”视为两种文化实力的冲突,您这么认为吗?
张颐武: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冲突,我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把这两部电影作比较,你要知道,以《阿凡达》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在议题议程上的制作能力很强,在这方面西方电影工业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积累,与其说是文化之争,不如说是技术之争。另外他们的传播也是通过大众文化的方式,这很重要。
《齐鲁周刊》:您认为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颐武:我觉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的文明是人类文明里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具有完整连续性的一个伟大的文明,经过无数的危机和困难,但从来没有中断过。第二是现代中国人争取繁荣和富强的历史中有价值的高度,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中,虽然我们有很多的失误和困难,但中国人的奋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价值高度仍然在。第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大平台,而这个大平台是中国发挥软实力的基础。
《齐鲁周刊》:“孔子”要走向世界您觉得难吗?中国应怎样更好地进行所谓“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张颐武: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需要慢慢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应该两条腿走路,除了中国的象征性符号,更要注重大众文化的传播。
就像一杯糖水,要把糖溶解在水里,而不是生硬地灌下去。中国人有多少人对西方的黑格尔、康德感兴趣?学术大哲的思想就像盐,人没盐不能活,但每天大把吃盐就不好了,可以做在菜里吃下去——菜就是大众文化。文化上的东西要避免单纯的说教,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去传播比灌输要好得多。
从现实看,我们的文化的独特的价值还没有为世界所充分了解,总觉得我们自己在世界面前缺少“说法”;同时,我们的大众文化也还没有变成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文化,让我们觉得缺少“魅力”。“说法”是根基,“魅力”的关键。两者都不可缺少,根基不能丢,魅力不可少。
文化软实力输出不仅需要硬实力支撑,还需要“巧实力”,要用更好的方法和技巧表达话语。
“孔子走向世界”,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需要慢慢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应该两条腿走路,除了中国的象征性符号,更要注重大众文化的传播。
——张颐武
我们不能老拿几千年前的文化业绩说事儿,好像今天的中国就没文化似的。软实力不能是开一堆学校,恢复一堆已经死了几千年的礼仪,说一口谁都听不懂的官腔,这压根就不是实力。
软实力就应该是一个军的章子怡,谁看见谁不感叹?攻打谁,谁都会不击而懈。对吧?所以别老小看活着的,比你小的,更漂亮的。软实力是看一眼你就缴枪的能力,孔子行吗?
——洪晃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