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孔子》与《阿凡达》的文化战争

2010-01-29 14:36 《齐鲁周刊》/ 本刊编辑部 /

  从2009年6月22日离世,到走上银幕,杰克逊只用了传奇的128天。而完成同样的跨越,一位中国老人却用了将近2489年的时间。


  2010年1月22日,国产史诗电影《孔子》正式上映,孔子第一次登上银幕,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方式与潘多拉星球人展开了一场商业搏杀。这是一场中西文明的软实力对抗、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文化博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这场对抗、博弈提供了新的战场。或者对抗、博弈还不足以描述其残酷性,实际上,《阿凡达》和《孔子》的狭路相逢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

 


 

 

  这似乎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阿凡达》在上映前就已经获得某知名网站高达9分的评价(10分为满分),而《孔子》则仅仅是3.9分,而这还是在有关部门发文将2D版《阿凡达》停放,为《孔子》让路而得出来的票房成绩。


  一场软实力之战,在行政力量的硬性介入下,变得索然无味。一种挥之不去、异常含混的自卑感将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在面对“纳美人”的入侵后,变得如同一个面容威严肃穆的拆迁队员。这种形象、意态,激怒了一部分孔子教导了2400多年的中国人,意见领袖王冉在微博上宣称:“如果不让《阿凡达》为《孔子》让路,我也会去看《孔子》;如果非要让《阿凡达》给《孔子》让路,我坚决不看,甚至还要再看一遍《阿凡达》。都这把年纪了,我还是这么逆反。”


  软实力,更需要一种软输出的技巧。《孔子》推广方不懂这个,或者说不屑这个,中影集团强大的实力和背景为他们提供了某种底气,所以周润发才会如此生硬的对记者开玩笑:不哭,你还是人吗?硬跪、硬哭、硬上线,我们所宣称的软实力被包装的如此面目狰狞,粗暴、蛮横,于是,战争伊始,《孔子》先败一阵。


  如果《阿凡达》想说的是要反抗暴力拆迁,那么《孔子》在诉求什么、宣扬什么、呼应什么?


  《孔子》中卫灵公问政一段,便能看出胡玫的宏大叙事抱负。


  卫灵公问:卫国人多而国不治,何也?


  孔子对:国人不富裕。


  卫灵公又问:我们国家一部分人很富有,为何社会治安总搞不好?


  孔子对:施教化以致和谐。


  举座观众哄堂大笑。


  胡玫沿着《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踏进了张艺谋在《英雄》中的陈词滥调:王。


  当然,胡玫也在试图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孔子,但她的失败之处在于:她在拼命告诉我们孔子的生命宽度,但无法为这种宽度提供更多的血肉,他是圣人,历史不会留下他的嬉笑怒骂、八卦绯闻——他只是一个文化公约数的集合。


  电影的结尾,衣衫褴褛,苍老的孔子在鲁国国门处老泪纵横:我又回来了。这的确是一种回归,只是这一次他将以何种身份、标签介入到正在编织大国梦想的国民群体里?2500年前的一张面孔能否成为这一场文化战争的主帅?


  而曾经写出《丧家犬》的学者李零甚至认为孔子不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传统文化都不能救中国,就像一百年前一样。现实的问题总要在现实中解决,不能放在眼前说天边,在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上,我想说句逆耳的话,孔子不是软实力,老子不是软实力,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


  洪晃说,“软实力就应该是一个军的章子怡。软实力是看一眼你就缴械的能力,孔子行吗?”

 

专题文章:周润发:一只电影“丧家犬”

 

卡梅隆和胡玫们的文化输出路线图

 

对话张颐武——中国文化输出需要“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