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本刊专访——吴晓波:红黑密码的时代烙印

2010-01-08 09:54 《齐鲁周刊》/ 王欣芳 /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红与黑。吴英和黄光裕的案例让人们关注富豪贪腐,然而这种贪腐背后是否也有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烙印?就此,本刊记者专访财经评论人吴晓波。

 

吴英比黄光裕冤得多


  《齐鲁周刊》:最近黄光裕审判和吴英死刑尤其引人关注。说到富豪落马,人们就会想到“原罪”,但两人年纪悬殊,其“原罪”是否一个层面?


  吴晓波:现在人们对黄光裕已经麻木,反而是对吴英同情多一些。为什么?因体制导致的“原罪”存在于黄光裕创业的初期,只是其落马的导火索,真正让黄光裕入狱的是他后来的贪腐行为。而吴英被判死刑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原罪”。


  吴英是80后,小时候江浙地区的民间借贷已经盛行,但吴英今年29岁,中国的私企民企依然借贷难,他们依然依靠信用融资,民间金融依然存在于监管体制外,依然没有合法地位。所以说,吴英案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背景下发生的制度性悲剧。


  《齐鲁周刊》:“小姑娘”杜益敏因集资诈骗罪被判死刑,而6年前,河北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因涉嫌非法集资1.81亿元被抓,最后他只蹲了4个月的看守所。这种量刑的对照说明什么?


  吴晓波:孙大午案出现早,知名度大,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但是吴英不一样,除了我们几个写点文章叫一下屈,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吴英是谁。我一直认为可能的情况是,再过若干年,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小姑娘”和吴英们的行为竟是符合商业规律和合法的。在这个层面上讲,吴英比黄光裕要冤得多。


  
它不再从“碗”里抢饭吃,直接变成“碗”的一部分

 

  《齐鲁周刊》:您在《跌荡一百年》里回顾了中国企业兴衰史,有没有什么是贯穿在古今企业家的奋斗中?


  吴晓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红与黑,而“合法与非法”的悖论在百年间一直存在。1940年代末国民政府垮台前的孔宋家族是出了名的贪腐之类。可是今天,宋氏后人坚决不承认宋子文是贪官,因为他没有贪污行为。


  的确,如果按照政府法令,孔宋所做的一切都合法。为什么?法令本身就是他们制订的。当时没有人能得到外汇,但孔宋控制财政部外汇管理委员会,所以他们能。尽管他们的确从中国人民的血汗中发了大财,但一切仍然是合法行为。


  这就是官商模式“红与黑”的根子。同样,上世纪的“官倒”和“庄家经济”也是这么一回事。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其背后往往有一个握着政策权柄的人,用吴敬琏的话说,他们是有权力看别人的手中牌的人,所以他痛斥中国股市连“有规矩的赌场”都不如。


  《齐鲁周刊》:这种高级别的“贪腐”是如何运作的?


  吴晓波:现在的高级别贪腐多是“内嵌式”:有权力背景的人已不满足到市场上抢一票就走,他决定“老子不走了”。然后以股份的方式进入各个高速成长的产业和企业。这种资本利用当今先进的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复杂的衍生工具,往往以“影子持有者”的方式存在,几乎不可能被发现;而这部分“权力型资本”以政策输入的办法和改革的名义对这一组织体进行了种种扶持,而且几乎无法从表面上进行识别。从此,它不再是从你我的“碗”里抢一点饭走,它直接变成了“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