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别把老字号当“老字号”

2012-08-25 18:06 未知/ 王欣芳 /

  专访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福全——

  “草包”的奢求

  在普利门的草包包子铺,总经理董馥生一家都在忙:董馥生每日检验原料质量和数量,还得兼任临时传菜生。年轻时便在面食部工作的妻子如今仍跟面粉打交道,带着一众员工揉面、擀皮、包包子。女儿刚过而立,是草包的CEO,每到客满时照样得挽起袖子帮忙:白白薄皮中微透着粉色馅料,十八个褶拥着菊花顶,蒸熟后口感松软,香而不腻。外带也成,用荷叶包起来,更有股子清香味。草包早八点半营业,董馥生一家七点就到,脚不沾地一直忙到打烊。

  CEO说“我这是给父母帮忙呢。”旁边母亲听了立刻嗔怪:“怎么说话呢?你是正宗继承人!”CEO只是笑。她心里也纠结:“父母老了,这摊子自己不接,草包老字号就可惜了。若是接下来,忙得连孩子也顾不上。嗨,不提了”。

  这似乎正是人们心中老字号的经营模式:热闹的家庭式店铺,街坊邻居关系好得不得了,连服务员都练得一身好本事:当年草包老店一开门,提着筐子、端着盆子来买包子的顾客便挤满店铺,服务员们经常一只胳膊托十盘包子轻松上下楼梯。

  “如果你仔细研究,发现济南硕果仅存的几家老字号无非都是‘前店后厂’模式。”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福全总结道。在他看来,“老字号“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经营,有加工有销售才是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是“草包”、“便宜坊”等多个老字号品牌的所有者。“济南的老字号在建国后经历了公私合营、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几个发展阶段。对于生存下来的济南老字号来说,没有倒闭也不意味着活得很好。”王福全说这些老字号的状况相差很大,只有个别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不少老字号只是在勉强维持营业。

  即使效益相对不错的草包也“真人娱乐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之前草包做过7个连锁店,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草包包子铺尚不具备输出管理的能力,无法保证每家加盟店的产品服务和质量。”现在董馥生和女儿商量着开发标准化快餐,以草包和简单配菜为主,当然,这也得“慢慢来”。

  董馥生希望将店铺恢复成以前的庭院式建筑。庭院里有说山东快书的,有唱戏的,顾客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草包包子的同时,能体味一下老济南。但是,初具规模的普利广场五光十色,“拆迁”的消息也传了一百遍,董馥生突然之间不敢奢望,但求草包能够保留原址。

  “老字号”和房地产

  济南全益所在的经八路5号是一座红色小楼,一楼是各色店铺,楼侧挂着全益的牌子,走过逼仄通道直上二楼,王福全与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

  1998年,原市中区的饮食公司和副食品公司合并,改制为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诸多老字号因此归为全益旗下,一直在餐饮行业工作的王福全出任全益公司总经理。王福全便从清产核资入手,进行资产界定,产权评估,明确每一位经营者的责、权、利,把原来国有集体经营管理的单一方式逐步改为承包、租赁、联营、合作、股份等经济体制多样化的形式。而全益的办公室就设在一个网点的原址。这倒是跟全益的境况很相符:陈旧设施是计划经济的遗留,同时,部门之间又清晰的各负其职。

  近年来,各类“老字号”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狗不理”商标卖了一个亿,“燕喜堂”商标也卖了七十万。对于“燕喜堂”易主,王福全倒是赞成的:“燕喜堂这块老匾能卖多少钱不重要,关键是落到谁手里。上一任经营者只想借老字号炒作一把,然后通过加盟的方式来赚钱,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在王福全看来,商人们往往没有将心思花在老字号的经营上,而是将其当做“金色标签”,借助其品牌效应进行资本运作,等企业上市了,股价高了,转手将“老字号”高价出售:“这简直就像老百姓投资房产嘛。”

  王福全认为要发展老字号,首先要对其文化底蕴有所了解。“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老字号的文化,你怎么能够做好老字号?”然而更重要的,是不能凭借“老字号”来看老字号,“现在和过去不同,发展企业不再是仅仅需要技术人才,老字号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懂经营、懂企业文化,能够管理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近年,王福全一直在挖掘市中区的知名老字号。过去的老商埠,曾有新梅村、艺新小馆、树彬楼、松善斋、奎盛居5家老字号,皆因为时代的更替而退避三舍,但传统的精髓依然保存并且融化于现代技艺之中。王福全将五个商标全部注册下来以备后用。“这些老字号都具有传奇魅力,本身就具备了向现代品牌转换的基础。如果能不断发掘文化价值,同时在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加以努力,这些都能成为有故事的企业。”当然,王福全还期望着更多政府部门的资金和政策倾斜,“某种程度上,政府是来拔高的,应该将老字号当做城市文化名片来宣传”。

  作为“草包”、“便宜坊”等多个老字号品牌的所有者,济南全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福全却尽量跳出“老字号”来看老字号,“这才是发展老字号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