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孙立坚:自贸区为什么不高调?

2013-10-21 09:08 未知/ □麦岚 /

  本刊专访——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了。在未来,它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引领中国开放型经济“第二季”。

  但是,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看来,自贸区是一只新鲜的螃蟹,上海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低调得很明智。

 

  “不得不搞”的“自贸区”

  在“上海自贸区”的概念被人们关注之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已经长久地致力于自贸区研究。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博客频繁更新,字里行间都在系统的阐述自己关于自贸区的建议和看法。

  “成立自贸区的想法从1997年就有,现在再次提起,是因为经济出现了问题,2008年四万亿的财政政策和十万亿银行贷款支持,这种投资方式后遗症很大,造成产能过剩。靠政府来推动投资的模式,逼得今天要走一条新路,所以要建自由区。”

  今年6月召开的伦敦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美国的目的是要把美欧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如果顺利谈成,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既然美国不跟我们玩,那我们得自己搞一个不输给他们的自贸区。”孙立坚说。

  在孙立坚看来,自贸区此时成立还有一个原因,中国要解决国进民退的问题,就是今天钱荒钱多并存的问题,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干正事了,都在干虚拟经济,那样不行,而要给民营企业寻找一条活路,就通过自贸区给民营企业一个进场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出成立自贸区的理由。

  孙立坚认为,此时推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于通过今天放松管制、强化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做法,向社会提供摆脱经济低迷所需要的“制度红利”。同时,自贸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再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因此,自贸区对金融、税收和市场开放的程度都有更高的要求,完全可以和美国倡导的TPP框架的自由贸易内涵相媲美。“如果自贸区的发展能够控制好时机、节奏和范围,那么,中国目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就会在未来自贸区中人才、资金、专利、信息等高端要素顺畅的流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在孙立坚看来,自贸区改革成功的核心是“转型”二字,不是靠制造货物来增加业务量,而是靠服务,靠高水平的投资来赚钱,如果这样的赚钱模式找到了,那就说明转型是成功的。如果这些业务做不起来,还是要靠货物出口赚钱,那就说明转型没有找对路子。

  自贸区的模具里应该有什么?

  《齐鲁周刊》:有人担心上海自贸区会对香港产生很大的冲击。您怎样看?

  孙立坚:从短期来说,我认为对香港的冲击是有限的,尽管李嘉诚也有这样的担忧。今天上海做的服务贸易,高水准的投资,毕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今后的很多业务,上海应该和香港合作完成,要达到1+1〉2的效果。

  上海会慢慢地把香港的活儿接过来,而香港则应该考虑转型。怎么转?上海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香港可以专门为富人服务,打造金融理财产品,做财富管理。这样一来,上海和香港就形成了互补。如果上海做好支付清算业务,香港做好财富管理业务,这两者加起来,就具备了人民币的完整功能,将来人家就喜欢用人民币了,人民币的地位自然也就上来了。

  《齐鲁周刊》:就这次自贸区启动来讲,上海挺低调的。

  孙立坚:上海自贸区面对的不是一块现成的蛋糕。对上海来说,任务就是去探索一条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螃蟹有毒,死掉的可能都有。上海是在冒险,目的是为了争取转型成功,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所以说上海政府感到责任重大,高调不起来。

  自贸区的成功需要两年、三年还是五年,或者说最后发现这种模式不行,需要重新探索都有可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上海自贸区复制给其他地方,不是复制上海怎么做业务,是复制放松管制,提高行政效率。“比如说上海做出的是芝士蛋糕,天津完全可以学习上海的这种管理模式,去做巧克力蛋糕。比如厦门可以联合香港、台湾做华侨资本;天津可以和东北亚搞一个自由贸易区。”

  《齐鲁周刊》:上海自贸区给其他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孙立坚:其他地区,包括山东,带来的机遇很大。只要上海成功,放权给市场的模式就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当然,这种复制不是去拷贝上海做的业务,而应该去复制政府和市场之间合作的良性关系。

  中国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增长兴奋点,而不应该把法宝压在上海自贸区身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是根据各个地方的优势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