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建:一位80后的杞柳之器
“南走北走,不如在家编筐打柳”……这些广为流传的古老民谣说的就是山东临沭县的柳编。资料显示,临沭县杞柳栽培和加工历史久远,自唐朝初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临沭县篮田草柳工艺品有限公欧洲杯分析 司经理孙运建便出自当地颇为知名的柳编世家。与大多数从事柳编项目的中老年人不同,孙运建是一位80后研究生。古老与年轻遭遇,传承与创新碰撞,孙运建的杞柳之器或许能够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土玩意”的新玩法
“直到现在,哪家姑娘出嫁,满月后被叫回娘家过九天,之后再送回婆家同时还要赠送两只鸡(公鸡母鸡各一只)过去,接着公鸡由婆家拿到集市上卖掉,然后再买一个‘柳编箢子’,意思就是婚后有自己生活的家什。”80后的孙运建说起“卖鸡换箢子”这个习惯神采飞扬。
孙运建出自柳编世家,父亲从事柳编工作30多年,2007年,孙运建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一开始也并不是就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他先是在青岛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一年,但想来想去,给别人打工还不如给自己打工,于是,在青岛漂了一年后,他便回到了老家临欧洲杯分析 沭,跟父亲搞起了柳编加工。
另一个让孙运建看好柳编的原因是,它低碳、环保,蕴藏了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柳编有一个特点,它在被水浸过以后会变软,干了以后又会变硬。用它盛一些流体物质时,里面的水分会将柳条泡大并增强柳条间的密度,甚至能密到看不见缝隙,达到滴水不露。”
孙运建的公司在临沭县白旄镇,这里是中国杞柳之乡。据镇里的老人介绍,杞柳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到了秋天叶子都落了以后,把它们收割起来,系成一捆一捆地立在田圃里,经过了一个冬季,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把它们两三根一组地插在地里,过不了多久它还会生出根来。
枝条加工采下的柳条剥去外皮后晒干,使之成为圆润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枝条。为使柳编制品色彩丰富,可将白色枝条染成彩色枝条。采摘柳条的时间,一般在春季萌发的枝条停止生长以前,或春秋季枝条萌发时。如过早采摘,枝条不坚实;过迟则外皮不易剥落。此外,还要选择晴天清晨采摘,剥去外皮后需及时晒干,否则容易变色或发霉。
传统的柳编产品虽然环保实用,但缺少新奇和好看。孙欧洲杯分析 运建便想着在柳编工艺里加入一些更时尚新鲜的元素。“我们具备柳条编织的基础技艺,只要变换一下制作方式,改个造型,变个花样,保证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于是,他们从最普通的筐筐篮篮,到现在专门开发出了供儿童玩耍的帐篷和特殊的柳编棺材以及大量室内装饰品,比如柳球,柳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产品的特殊,篮田是全临沂唯一一家柳棺生产企业。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柳编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传承人逐渐减少,会使用系法编织的人年龄都在70 岁以上。一是柳制品从业人员收入较低,部分巧手纷纷弃柳外出打工。二是传统系制工艺,需在潮湿的地窨子里编织,柳条才柔软不劈折,很多人受不了。
“电扇不能开、门窗都要有遮掩,这些都是防止柳条欧洲杯分析 干燥开裂的传统措施。”很多年轻人一看这环境就不想干了。
“抄袭”下的恶性竞争
据孙运建介绍,由于临沭柳编90%以上的市场在欧美,所以金融危机一来,国外市场购买力急剧下降,国外订单纷纷流失。孙运建告诉记者,有不少很多客户都去了印度、越南,因为“那里原料和劳动力都便宜。”
另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压低了农民的赢利空间。孙运建欧洲杯分析 说,2007年,柳条3块钱1斤,柳编筐10块钱1套。今年,柳条涨到12块钱1斤,但柳编筐只涨到15块钱1套,一个筐以前挣七八块钱,现在只能挣四五块钱。
“就这样,一些企业还压低价格,低于成本价卖给外商,这种恶性竞争让诸多小企业苦不堪言。”
国际市场不景气,孙运建也曾试图转战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对柳编产品的认知程度和消费理念,与欧美市场还有巨大差距,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销售量也难以保证,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成本就比较高,再者,很多工厂不愿意接收小单子。
依靠独特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一些企业重新抢回部分市场,但是柳编行业“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得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先天的弊端:新产品订单投放到编织户后,由于是开放式加工,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
“我们第一批产品投放生产后,不到半年就几乎在各个企业都可以见到同样的产品。”孙运建对这种情况也有些无可奈何,“我们就是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克服这种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地来创新。同行业不要去相互地抄袭,大家各自走各自的风格,不然的话大家互相恶性竞争,欧洲杯分析 这个行业会有一天走向衰落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