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最近比较烦
2011年开年不久,山东信托发行、产品名称为“新东风成长”的阳光私募产品便被提前终止了。这款“非正常死亡”私募产品的投资经理毛羽曾多次做客央视财经频道投资理财类节目《老左来了》,现在,他不得不面对客户的质疑。
一贯趾高气扬的私募大佬比较烦。由于旗下产品跌幅过大,一些私募基金经理被银行叫去向客户道歉。更纠结的是,2011年的行情并不乐观,他们一面要照顾业绩,一面还有谨防被“暗算”。
业绩不好就要道歉
2010年股市大幅震荡,有市场人士做了比较,去年“私募完胜,公募惨烈”,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约为0.77%,私募基金则以6.72%胜出,阳光私募整体业绩明显好于公募基金。根据WIND数据,截至去年年底,私募基金冠军常士杉以超过90%的全年收益率遥遥领先;公募基金中,孙建波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以约36%的业绩战胜王亚伟位居第一。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股市惨淡,不少私募业绩亏损超过10%,银行渠道要求其向客户作出解释。近日,沪上一位知名大型私募基金经理因近期业绩跌幅较大,被银行要求向客户进行解释。无独有偶,深圳一位私募经理也发出抱怨,亏一个月要挨骂,亏三个月就要赎回,亏损超过10个百分点银行要私募上门“道歉”。
据了解,购买私募产品的一般为高端客户,银行岂敢得罪,业绩表现不佳,高端客户即开始向银行施压,压力随亏损增加而加剧,银行只好将压力转向私募,使其从技术上对投资失误做出解释实属必然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要想使短期波动被放大效应有所减缓,至少需要2年左右的磨合时间。而银行作为渠道销售私募产品,但对产品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同时客户的成熟度也有待提高。
在山东,私募经理们也面临同样的压力。
据统计,截至2月28日,共计有7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其中就有山东信托发行、产品名称为“新东风成长”的阳光私募产品。这款产品的投资经理是毛羽,曾在央视财经频道投资理财类节目《老左来了》中多次担任嘉宾。现在,由于其手中唯一一个能够公开展现自己投资轨迹的产品提前终止,其提供炒股咨询的实力也因此受到怀疑。
据了解,银行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开设沙龙,让私募与客户见面以及培训客户经理等,加强私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磨合。私募经理也更注重路演等机会,积极与高端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以挽回信任。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圈定合作私募名单,积极发展TOT,也是尽量平衡业绩波动的一个重要举措。
研究员“暗箭难防”
私募产品要想让人买,基金经理特别关键。2010年,青岛贵仁创业阳光私募基金筹备伊始,“人才”便成为其战略关键词之一。青岛私募界耿先生称,私募人才现在比较缺,争抢比较历害,为了挖角,各私募机构都想破了脑袋。“一方面许以高薪,有的甚至解决家属工作。”
近年来,阳光私募正以惊人速度扩张,一些上规模的阳光私募管理资产规模已不亚于一些公募。从小打小闹到动辄上十亿资产,对私募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私募壮大的同时,私募研究群体也在壮大。据好买基金网的统计,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私募公司有数十家,这个规模的私募投研团队基本在10人以上。
“随着私募管理资产规模膨胀,私募有更多财力去吸引一些优秀研究员。另外,这些人员加入私募后,由于少了约束,买卖股票更加自由。”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有些研究员自己先买某只股票,再向公司推荐同一只股票,由此获利。这种以“老鼠仓”为代表的内幕交易让越来越倚重研究员的私募大佬们十分头疼。
据了解,一位阳光私募董事长就曾遭研究员暗算。这个研究员经验丰富,写出的报告逻辑清晰,并推荐了不少好股。“我们内部有很多风控措施,加上交易所窗口指导,一般买创业板的票,当天涨幅超过6%,内部规定就不能再继续买。这个研究员早上推荐入库的股票,有时当天下午就会买,有好几次都是涨幅快到6%的时候,盘口就突然涌出卖单,有时甚至一下砸好几个点。后来发现,这些股票全是这位研究员推的,有时候1个交易日买不够量,他甚至还做起了波段,今天高位卖了,下面接回来。”
其实,规模较小的公司较少有“内幕交易”问题,因为大部分股票都是私募经理一人拍板,即使有研究员也多为摆设之用。但规模较大的一些私募,研究团队相当完善,反而会出现“老鼠仓”问题。
当然,私募自然有高招应对这些烦心事儿。有的私募内部要求跟券商、公募一样严格,明确要求研究员不能进行股票买卖。有些私募则明确规定,研究员不能买卖自己推荐的股票,以及自己所研究行业的股票,但其他行业股票则不受限制。但不少市场派出身的私募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研究员是否提前“潜伏”无关紧要,不足以影响到投资决策,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甚至有私募投研总监更是认为,这算是一种变相的福利。但他同时指出,“既然研究员自己都买了,怕什么呢?只要公司推荐得好,研究员‘老鼠仓’不会有任何影响。”
房地产行业成为最大担忧
去年战胜最牛公募基金王亚伟的华商基金投资总监庄涛在谈到2011年行情时,用“相当难赚钱”来形容,“由于蓝筹股估值水平很难折价,个人感觉今年操作相当困难”。
似乎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开年后,众多高成长、高估值的品种,遭遇暴跌,比如被众多机构看好的多氟多,已经下跌了21.46%。而乐视网、丽江旅游等跌幅也接近20%。这些公司无疑是A股市场中高成长股的代表,但是短期过高的估值,也使得这些公司遭遇抛售,估值大幅度回落。成长股在2011年的增长能有多高,机构大佬们几乎都感觉心里没底。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