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一座城市的“非遗博览会”
主题为“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9月6日至10日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行。
枣庄地区曾是东夷部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女娲传说、人灯舞数千年传承、柳琴、运河大鼓、鲁班传说……数百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化枣庄。
女娲和伏羲,都是山东人
以峄城区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是女娲传说流传的核心区域。
女娲神话流传很广,大体分布在晋冀鲁豫苏皖等省,不仅有女娲冢,还有女娲陵、庙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等。枣庄峄城区分布的女娲遗迹最为集中,有女娲冢、女娲陵、爷娘庙、天柱山、红土埠遗址、刺天峰遗址、铁脚山遗址等等,均与史书记载的女娲传说有关,至今女娲传说在当地妇孺皆知。
女娲神话传说主要包括“抟土造人”、“创立婚姻”、“炼石补天”、“独制笙簧”等,各个地区的内容大抵相同。女娲神话的记载很早就见之典籍,如《淮南子·览冥训》、《春秋世本》、《春秋运丰枢》等,及至汉唐以来,各类典籍中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更加丰富,枣庄也因此成为女娲神话的主要传播地区第一。
在清代版的《峄县志》中,对女娲墓、女娲庙等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枣庄女娲故地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处:
匡山,在峄城东南15里,沙河西岸,又名天柱山(柱子山)、葛峄山。传女娲生于承匡之山或云承注之山。凫山和峄山可能是与伏羲、女娲传说有关的一个地名。历史上的凫山、峄山有不少,大都同在一处。
皇母山,在台儿庄西20里。《峄县志·山川》云:“又南迤西曰皇墓山,亦名王母山,又名磨盘山……西麓累累皆古墓,茔基圮坏,刻画昳丽,残碣无存,樵采不禁,亦可悲也。世传为女娲遗址……其左麓方平,可席众客,则凤凰台遗迹也……”今查太行山古称皇母山、女娲山,秦安、孟津、济源、孝感、江夏、邳州等地亦有凤凰台,皆云与女娲有关。另外,在今薛城区周营镇复有皇母山,与峄城女娲故里亦较近。
金陵山,在峄城南20里。由于年代久远,战争破坏,加之多年采石、垦荒,其冢、庙全无。仅山顶现出冢穴模样,另有清嘉庆元年重修女娲庙碑刻。
传说女娲打败共工后,立神农氏为帝,是为炎帝。女娲辅佐伏羲称帝,后又代伏羲理政,授国于炎帝,世代被奉为人祖。
女娲故里是否在枣庄,还有待更有力证据的挖掘。如果按照华夏民族起源的大汶口-良渚复合发生说,并结合枣庄地区丰富的始祖传说及与发生理论能够互为参证的考古发现,在此历史框架内所建构的枣庄女娲故里假说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枣庄除了女娲的神话传说外,关于伏羲的传说也很多。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据传为伏羲故里,现在当地还有伏山、伏羲庙、磨脐里、阴母娘娘山弯、古龙沟、大九峪、小九峪等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历史遗存。枣庄地区还出土了大量女娲和伏羲的汉代画像石,都是人首蛇身,有的是单身立像,多数为交尾图。
而今,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女娲的生日,在金陵山上举行中国(峄城)首届始祖女娲文化节。
人灯舞——鲁南傩戏活化石
在鲁南的方言俚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讽刺人的俗语 :“看你充得跟人灯样,你看你穿的给人灯那”,但“人灯”究竟是什么样子,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土生土长的鲁南人也说不清楚。
在鲁南一带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人像假面具。这些假面具形态各异,据专家考证,是商周时期的“傩”。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初步分析“人灯舞”的原形可能就是《论语·乡党》记载中的乡人傩。
据一些民间艺人口头相传,人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是鲁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游艺活动。
解放前,在沙沟、周营一带人灯舞很盛行,解放后,随着老艺人的故去和艺术形式的流转,这一传统的民间游艺——人灯舞渐渐湮没在鲁南大地上。2009年元宵节期间,随着政府对民间传统文艺的重视,沙沟一村的张启恩和王焕箴两位老艺人组织了一支由16人组成的人灯舞队,16人中8位男子头顶人灯,8位女子手提宫灯,通过精彩的舞姿表演,为世人揭开“人灯舞”的神秘面纱。
据人灯舞的挖掘整理人张启恩介绍,人灯舞一般在盛大的节日演出,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举行,表演方式是:一人或多人,身穿红色或绿色的特制大褂,大褂特长,连表演者的头都裹在里边;再在头上顶一独凳,独凳上系一提水用的泥罐,泥罐化妆成人头,上面打出人的眼、鼻、嘴,眼饰成红的,鼻子饰成绿的,又称“红眼绿鼻子”;表演前在泥罐顶端戴顶礼帽,罐内点燃油灯或蜡烛。晚上表演时,众人围绕一堆点燃的篝火跳各种各样的舞姿,表现出一种狂野的姿态;白天,“人灯”在街道上行走时,大褂内的人用手操作板凳,板凳和泥罐可以前后左右转动。
为了挖掘整理好人灯舞,王焕箴用了4天时间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指导队员进行排练。王焕箴将人灯舞的艺术风格总结为12字口诀:“颠如浪,颤如簧,行如云,停如墙。”
颠,是人灯舞最基本的特点,要想颠得好,表演者上身要稳,头顶板凳在舞动的过程中左右颠簸。颤,人灯舞颤的动作就是要舞得“美”、舞得“活”的意思,特别是在人灯走动时,舞步要轻快,小腿要有弹性,人灯要随颠步而微颤。行,是人灯舞与其他民间舞蹈舞步不同的一点,在横冲直撞的舞步中行走,突出“稳”和“快”。停,是指人灯舞停顿时的造型稳健。
原始的人灯舞没有加入现在的8个宫灯,只是8个人头灯以其火爆炽烈的锣鼓节奏,运用拐、晃、扭、逗、俏的艺术手法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现在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加入了宫灯。
人灯舞在舞动的过程中要相互衔接,舞动过程中人灯和宫灯还要错灯,错而不乱,错劲敏捷,又与同伴的灯配合默契。如稍不注意,把灯错过位或高低不均,就会打乱全局,弄错画面,失掉美感。因此,错灯的一上一下、一来一往、行走穿插、静止造型,都要求队员们准确无误。
台儿庄:非遗之都的文化气魄
台儿庄是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运河名城,1938年毁于战火。2008年3月,枣庄市委、市政府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程,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了2平方公里的古城,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首个文化遗产公园。徜徉在台儿庄古城,随处可以领略到“非遗”的魅力,可以体味到枣庄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真诚。
“台儿庄一场血战扬美名,现如今江北水乡造古城,古城修得实在好,世界上的古城属她最有名……”在扶风堂门前,省级“非遗”项目运河大鼓第19代传人褚思泉左手打着鸳鸯板、右手敲着牛皮战鼓,正在高亢地说唱。游人围成一团,或拍照,或聆听。
62岁的褚思泉是薛城区陶庄镇史湖村人,之前浪迹农村说书为生,后来被枣庄文化部门请到古城。在古城,有50多名像褚思泉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向人们展示着鲁南文化的浓郁风情。
近年来,枣庄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柳琴戏、鲁班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伏里土陶、洛房泥塑等19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220项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试举两例:
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据业内人士评判,在地方剧种中,目前较有生命力的主要有柳琴和豫剧。而河南的豫剧通过电视《梨园春》栏目,已经走向了全国,被人们所接受,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我们的柳琴戏经各界人士的苦心经营、苦苦支撑,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之相比,仍逊色不少。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我国工匠界的鼻祖。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因而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和最原始。其故里鲁寨村有鲁班桥、鲁班庙、工匠屋,灵泉山上有鲁班造磨处,鲁班功德堂等遗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