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与齐长城有关的传说

2012-07-01 05:42 未知/ □吴越 /

  2500余年历史的齐长城,是中国最悠久、保存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表文物之一。除了它本身历尽沧桑、硝烟弥漫的史诗外,还广泛流传着浩瀚如海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世代相传,丰富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

  孟姜女路线图:从齐长城到秦长城,从长清到安丘

  近年来,孟姜女哭的长城非秦长城而是齐长城的说法渐渐为人所知。

  济南市长清区与泰安交界处万德镇有个长城村,东西两侧山足球论坛 峦起伏,中间是宽二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现在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在此通过,齐长城自西向东经过该村,故原名长城铺。

  村里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姜女庙”,坐北朝南三大间,十九步台阶,三步两孔桥,庙前有三棵两合围的古柏,十余通碑。庙内塑孟姜女像,两侧童子塑像,墙壁上绘着孟姜女的故事画。上世纪50年代末拆除庙内塑像,改作小学教室,1973年孟姜女庙被拆除。残碑碎块都被足球贴士当作建筑材料用于砌井和民房。

  清道光《长清县志》引《旧志》说长城:“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学家顾頡刚说:“从张夏到泰安道中的长城铺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庙。”

  长城村有传说,孟姜女是本村人,当她闻讯丈夫死于修长城工地,悲伤欲绝,天天哭于长城脚下,最后投红石江而死。至今长城村还有三户姜姓村民,他们自称是孟姜女的宗亲。

  在距离长清数百里的安丘,也有孟姜女传说。

  安丘县郚山乡大车山南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靠近山顶西侧有一对石峰,恰似进山的山门,翠绿的北山坡上散落着很多圆浑的白色石块,远看很像撒遍山坡的饺子,当地称此山为“馉饳汤旺”(胶东地区土语,即水饺)。齐长城建筑在此山山脊上,坍塌后的长城遗迹至今清晰可见。

  当地传说,当年孟姜女的丈夫应征修筑长城,孟姜女常来给丈夫送衣食。她可怜丈夫非常辛苦,想改善一下生活,特意包了馉饳(饺子)用瓦罐挑着送上山来。进得山门却四处找不见丈夫,再三打听才得知不堪劳累的丈夫已殉职。这消息如雷轰顶,悲痛欲绝的孟威尼斯人娱乐城怎么样姜女立刻栽倒在地,晕了过去,瓦罐被打碎,馉饳汤从山顶流下,撒满山坡,立刻变成了石头。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自于“杞梁妻哭夫”,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

  到了战国时期,《檀弓》一书引曾子的话对这段史实增加了“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从而把“哭夫”的史事变成了“悲歌”流行曲。

  西汉时,刘向在《烈女传》中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 至尊百家乐 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至此,故事又由“悲歌”演变成了“崩城”。

  西晋时,崔豹《古今注》中有:“杞植妻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是说杞梁妻高声哭倒了杞国都城。

  到了唐朝,诗僧贯休作诗《杞梁妻》,把杞梁变 竞彩网   成了秦朝人,并被筑在城墙里,其妻哭崩了秦长城。从此,杞梁妻及其后来演变成的孟姜女就与秦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系统研究,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一系列文章,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

  看来,名不见经传的孟姜女被各地人争了上千年,还要继续争下去。

  殒命长城的古今将军

  不知道是脑子愚钝,还是喜欢做傻事,齐王(不知是不是同一人)以几乎同样的理由,杀了两员大将。

  这两员大将,一个叫常江军,一个叫杨廷。

  沂水与临朐边界穆陵关一带,是齐国南部越、楚、鲁、莒进攻齐国腹地的重要门户,齐国在这里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和两座关口,以加强防范。据说,这一战略设防的功劳归功于常将军。

  常将军领命修筑这一带长城时,擅作主张在大岘山和 百家乐 草山亭修了两道长城,建筑了穆陵关和大关。常将军的做法有违齐王意愿,于是以“误修长城”之名,被齐王斩首于“点将台”。此处始称“斩将台”。

  后来,楚国果然发兵从这里进攻齐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厮杀,损兵折将,死伤过半才攻破穆陵关,继续前进了5.5公里,又遇到了一道长城和大关。疲惫不堪的楚军便问当地民众:“到底还有多少道这样的长城和关口?”得到的回答是:“像这样的长城,共有十道。”胆颤心寒的楚军不敢再贸然攻打,便撤退了。

  齐王这时才明白,当时修筑两道长城是正确的,后悔误杀了常将军。下令建“常将军庙”,塑将军铁像,追思将军功德。

  杨廷将军的故事几乎是常将军的翻版。

  沂水县与莒县交界处有杨廷山,海拔319.4米,西来的齐长城经此山脊东行1200米即是南北两条长城会合的三楞山。

  杨廷将军奉齐王命指挥修筑长城,杨将军充分利用地形,沿着群山山脊砌筑城墙,使长城更加险要,易守难攻。但是,这样做却违背了齐王从沂山往东一直修到大海的旨意,于是,杨廷将军被齐王处斩于这座山上。

  然后,齐王命令在南侧平缓地上又修筑了一条长城。后来,楚国进攻齐国,先攻破了建造在平缓地上的长城,又进攻到北线山岭上的长城时,没能攻破。从此齐王认识到杨廷将军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幡然悔悟,为杨廷将军平反昭雪,把斩首杨廷处命名 足球比分为“杨廷山”,杨廷将军住过的村子命名为“杨廷官庄”,以示纪念。

  也有战死沙场的将军,这个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1943年,爱国将领于学忠率原国民党五十一军激战七昼夜,突破敌军重围,血染城顶山,歼灭日寇千余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此一役,中将政治部主任周复壮烈牺牲。

  安丘城顶山,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初齐宣王在这里修建长城时,采用孙膑战法,将长城筑成“迷魂阵”,内藏玄机,敌人一旦闯入就会迷失方向,难逃灭顶之灾。据说唐朝时,安禄山造反曾在此安营扎寨,被征剿大元帅郭子仪追急,仓皇欧洲杯预测 逃窜误入迷魂阵而丧生。

  周复为安丘人,战死在故乡,也算欣慰。蒋介石得知周复阵亡,特呈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准入忠烈祠。

  “天下第一关”上的皇亲国戚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察西周时期全图,可以发现:辽阔的西周版图上,惟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

  穆陵关是齐长城上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与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穆陵关的设置,最大的可能是出自姜子牙。

  周灭商后,武王为防止商人叛乱,一方面赐封姜子牙建齐,周公长子伯禽建鲁,镇驻东方。一方面采取以殷制殷的政策,封商纣之子武庚为殷后,继续统治殷地。同时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去世后不久,武庚与意欲篡权的管叔、蔡叔欧洲杯推荐 合谋,联合东方许多方国、部落,兴兵叛乱。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大战中,周成王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以穆陵为分界,穆陵必是当时极受重视、声名远扬的地理要枢。

  姜子牙身负王命,驰骋疆场,南征北战,苦战三年,协助周公平定叛乱。甲骨文关于周公东征的文字,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据甲骨文记载,周公东征到达了今沂水、莒县、诸城、安丘一带,这可以证明穆陵关前确实是当时的重要战场,齐王姜子牙确有在穆陵建关筑城的必要。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穆陵关及其附近长城始建于西周,其他长城大多修筑于春秋战国。齐长城的修筑, 至尊百家乐 更加凸显了穆陵关的战略地位,成为千里齐长城核心与灵魂。

  苏轼知密州(今诸城)时,对姜尚、齐桓的千秋功业,依然赞叹不已。其在《超然台记》中曰:“西望穆陵,隐然若城郭,而尚父、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这里广泛流传着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周为宋,登基称帝。韩通不服,据守穆陵关,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赵匡胤对垒。传说韩通为沂山通臂猿转世,其臂可伸长丈二,有万夫不当之勇。   欧洲杯分析  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也斗不过有神通法术的韩通,苦战一天,败下阵来。夜宿山神庙,梦沂山神相告:明日再战,我当助你。

  次日,赵匡胤再与韩通决战穆陵关,韩通法术失灵,再也伸不出丈二神臂。赵匡胤乘机神枪猛打,打得韩通齿牙飞落,脑浆四溅。为感谢沂山神相助,赵匡胤下令重建沂山神庙,赐名“东镇庙”。

  传说显属虚构,史载韩通拒抗赵匡胤称帝,战死东京。但赵匡胤称帝后敕建东镇庙,亲率文武百 至尊百家乐 官祭封沂山,巡视穆陵关防务,却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