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劳模”的海湾大桥样本
作家余华说,在现在的中国生活一辈子,相当于国外生活几辈子。对此,青岛海湾大桥六合同段一个叫周洪平的人说得更好“外国的事情咱不知道,只知道有活干有钱挣,一天到晚不是闲呆着,就是好生活。”
这位34岁的年轻人瘦小而文静、体弱却精神,不高的身躯上长了一颗奇异的脑袋,使得他善于把握时机,从容面对压力,能在不利环境下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至今还是一个‘农民工’,而且已经‘农民工’了很多年,可能还要继续很多年……”一口标准的四川话,一个相貌极其平庸的人,却与“劳动模范”这耀眼的光环联系在了一起。
“农民工”三个字“本来就储满辛酸,再把不信任焊到里面去,咱就更难从这三个字里爬出来”
周洪平已经记不得离开四川泸州老家的那一日天上到底是下着雨还是出着太阳,如今想起来好像下雨和出太阳都与他没什么关系,他要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种老家的滋味。尽管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还是愿意在没人的时候,在闲下来的时候,会“很用心地去回味那种能够让自己生出一些思念的滋味”。
“20岁生日过后,就开始跟着这个项目部干工程,一气干了十几年,至今把家属孩子都带到了这里,不对,是跟着这个项目部娶上的媳妇,生下的孩子,如今好像已经没了回老家再干其他事的概念,只想跟着项目部这么一直干下去。”周洪平说这话时脸上带着羞涩,他称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领导喊他来时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或者不应该说什么”。那一刻,记者眼里的周洪平很紧张,也很慌恐,大约聊过二十几分钟后,他才平静下来,脸上的表情也自然了许多。
1996年,在四川泸州农村老家走村串寨做筷子生意的周洪平得到一个机会:经一个亲戚介绍,要去广西柳州造桥。对于造桥,周洪平最好的记忆是家乡那些小河小沟上的便桥和石桥,甚或还有泸州山间里的一些吊桥。当然,他也听说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飞夺泸定桥”。“都是小时候在课本上学到的,至于各种各样的桥是如何造起来的,从来都不知道,而且也不需要自己去知道。”
初中没读完的周洪平,在命运的“撮合”下与造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他把要去广西造桥的事情告诉未婚妻时,那个同样小巧玲珑、秀气聪慧的贵州遵义姑娘惊得目瞪口呆。过了许久,姑娘才瞪着大大的眼睛问:“真的?你能去造桥?”周洪平说的确是去造桥,而且等造桥造出名堂之后,就回来把她也接出去成个家。
“你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家里实在太穷,有时买东西竟然拿不出一元钱,所以就天天想着能够发财,发不了财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也是一种天大的奢望。”周洪平说初中辍学后,为讨生活走向社会,一直尝着贫穷的滋味,当然贫穷也是一道坎儿,跨过去了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天。只是,什么时候跨过去,能否跨过去,一个出生在四川偏僻农村的年轻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就这样他去了广西柳州一个大桥的工地。
“虽然现在每个月都有工资拿,一家人在海湾大桥工地上感觉生活的很幸福,但和一些人比起来,还算是贫穷的,不过如今的贫穷却让自己感觉有滋味了,知道奔着前方会有更广阔的天地。”说这话时,周洪平一直想着今年4月30日参加青岛市职工表彰大会时,他从领导手中接过“劳模”奖杯时的激动。那一刻,他皱纹纵横交错着的脸上滚着的是泪水。“谁能想到,一个大山里出来的‘农民工’,会在青岛海湾大桥工地上成为‘劳动模范’,如今想起来还感觉不可思议。”
来到青岛海湾大桥两年多,周洪平全身心地投入到施工中。如今已经是主塔作业队队长的他,手下管理着35个人,虽然看上去一点“官”样也没有,但却时刻想着怎么去管理自己的手下,怎么样把工程做好。“二年中也没回过一次家,有时想回家可心里却挂着工程进度,生怕一走耽误了工期。”
对于手下35个同样有着“农民工”身份的弟兄,周洪平说谁捣蛋耍滑,谁不重视质量就和谁“过不去”。一次,一个电焊工焊一个钢筋接头时出现了虚焊问题,而在他看来那是绝对不应该出的事,发现后立即让其把当天干的活全部检查返工,说“农民工”三个字“本来就储满了辛酸,再把不信任焊到里面去,咱们就更难从这三个字里爬出来”。
作为“农民工”的妻子,她听说丈夫成了“劳模”激动得手都在打哆嗦,至今“想起这事还一个人偷着笑”
“周洪平,你成了青岛市的劳动模范了。”4月中旬,有同事这样对他说。
“只是让填了一个表,这样的事再怎么也落不到咱‘农民工’的头上。”
周洪平一直不相信自己会成为劳动模范,他说读小学时就知道“劳动模范”四个字很神圣,也只有时传祥那样的人物才会与此殊荣有关系。但令周洪平想不到的是,“只是填了一个表”就真的把他“表”成了2006—2008年度青岛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
周洪平刚到广西柳州大桥工地上时什么都不会,只能干一些体力活。“因为那是一个老板承包下工程后组成的项目部,手下大多是农民工,出的都是一些笨力气,拿的全是辛苦钱。”每个月收入700多元,尽管很少,但对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来说“感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比走村串寨“卖筷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周洪平从广西柳州那座大桥起步到今天的青岛海湾大桥,十几年来一直跟随着项目部建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台州椒江大桥……
一个“农民工”见证了无数座大桥的成长史,无数座大桥让一个“农民工”变得成熟了、强壮了。十几年间,周洪平成了熟练的电焊工、吊装工,取得了“好几个技能证书”,成了桥梁工地上的行家里手。
“最忘不了的是在东海大桥工地上的一次历险。”周洪平知道如何用词了,他把“历险”两个字说得特别重。他说那会儿未婚妻已成了自己的老婆,在临近工地的地方“租了一小间民房安了家,还给妻子在附近找了份靠下力挣点钱的工作,感觉到了日子甜”。但是,“历险”之后却让他想了很多。
按照惯例,晚上在海上施工结束后,周洪平和当班同事都要坐40分钟的船才能回到岸上。受潮汐影响,海上施工难度比较大,经常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料到,那天晚上施工结束时差一点让大海把命给夺去。“开始风并不大,天气预报也说没有风,可船行驶到半路偏偏就刮起了大风,海浪有三四米高,看上去好吓人,把船上的玻璃全打碎了,手都受了伤。”巨浪把小船翻来覆去地颠簸得像个货郎鼓,周洪平双手紧紧抓住船上的一根铁柱,双眼盯着凶神恶煞般的海面,心想还能不能回得去?媳妇可是一直在家等着呢。
周洪平说那时的家虽然不太像家,只是一间临时租住的小屋而已,但却感觉被温暖包围着。在老家做筷子生意时认识的妻子很温柔,2000年结婚把她带到工地后就时时照顾着他,从不把苦和累看成负担,只说能够从大山里出来,能够开了眼界,已经是个造化了,日子总会越过越红火。在后来的几个大桥工地上,妻子依然这样鼓励他。
那次“历险”后,他说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把工程做好,如何不让妻子为自己担心。回到岸上的小屋,他“紧紧拥着妻子,像拥着一座安全可靠的桥”,这让他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安全有了新的理解,也就干出了新的成绩。
“劳模评选是按规定自下而上推荐、投票,表现和业绩是第一位。不管‘农民工’还是正式工,只要为海湾大桥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就全力推荐,最后再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周洪平凭着多年施工经验,在焊接、吊装、工程管理等方面破解了无数难题,备受领导和同志们称赞,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完全够这个格。
4月30日那天早上,领导告诉周洪平找件像样的衣服穿上,把自己收拾利索,一会儿要去市里参加表彰大会。周洪平听后笑笑,说还真有这样的事?领导说“真有这样的事,你以为那表就是填了玩玩?”周洪平慌了,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去哪里“找件像样的衣服”。一直在工地上的他从来都不注重穿戴,平时衣服裤子多是工作服。
“这里有件西服你穿上,参加这么大的表彰会可不是个小事情,再怎么也得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些。”妻子找同事借来一件衣服给他穿上。作为“农民工”的妻子,她听说丈夫成了“劳模”激动得手都在打哆嗦,至今“想起这事还一个人偷着笑”。
在周洪平工地上的小家里,他妻子告诉记者“那天回来后,追着问当劳模是什么感觉”,结果他光笑不说。到了晚上才告诉她真正的感觉是激动。在表彰会上,他发现整个青岛海湾大桥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指挥长姜言泉,一个就是他周洪平。项目经理“也去参加了表彰会,获得是‘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不是个人奖”。
“没想到,实在没想到……”激动过后,周洪平又对妻子称听说网上已经公布了,每个劳模可能奖励6000元钱,妻子摆摆手,说钱不钱的是小事,这光荣可真是一辈子哩。周洪平点点头,告诉妻子自己也只是把这话说说而已,荣誉什么时候都比金钱重要,即使承包大项目的老板们,拿着十万百万也买不到劳动模范这个称号呢。
当看图纸成为一种技能稔熟于心的时候,他说自己圆了一个梦,这个梦一直追随了他许多年。没想到伴随这个梦,还有另外一个梦
在诸多陌生的大城市里,有诸多人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工地里,或搞房子装修,或打建筑零工。城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对城市也越来越熟悉,越来越难以割舍。去年底以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诸多“农民工”依旧像以前一样早早地起床,但却总是无事可做。
“庆幸自己是这样的‘农民工’,不是那样的‘农民工’。”周洪平这些年同样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在许多大项目的工地上,城市里很难留下他的足迹,大多时候是与荒凉相伴,但他依然十分满足,特别是自己“这样的‘农民工’”,学会的东西却完全区别与“那样的‘农民工’”。
“他会看施工图纸,任何工程都可以放心地交给他去干。”六合同段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始他们也没想到周洪平这样一个“农民工”,竟然能够看懂许多施工图纸,而且有时还会发现图纸上的一些错误问题。
“刚到广西柳州大桥工地那会儿,看到一些技术人员看着图纸指挥施工,我就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够这样子啊!”之后,周洪平无论走到哪里,都特别注意图纸。下雪下雨没事干的时候,他会“找技术人员借一些废图纸,看那上面的线,看那上面的数字,再琢磨图纸和现实施工有什么差别”。经过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施工工地,周洪平真的就看懂了施工图纸。
“通过立面、侧面和平面,就能够把工程怎么做看明白,但也有弄错了的时候。”周洪平说在椒江大桥工地时,就看错了一个数据,结果工程做好后又割掉重新返工。之后,他就“特别小心,有什么不懂立马找技术人员求教”。如今手下35名员工,主要负责吊装、电焊和混凝土浇筑,都是由他来看图纸指挥施工。
2008年农历最后一天,除夕夜,周洪平和妻子在工地上的小家里吃过年夜饭,双眼痴痴地望着彩钢瓦小屋里那盏雪亮的小灯,听着窗外城市里铺天盖地的鞭炮声,“心事重重,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这样就满足了?”
无论到什么时候,人都不得不思索现实以外的事情。周洪平开始把目光射向远方了。他说“今后还会修很多大桥,还会有很多大项目,为什么就不去争一争呢”?他所说的“争一争”,就是想有一天自己也做项目经理,拉一支属于自己的施工队伍。记者又想起了周洪平开始说过的那句话:“当看图纸成为一种技能稔熟于心的时候,自己感觉圆了一个梦,这个梦一直追随了自己多年。没想到伴随这个梦,还会有另外一个梦。”是啊,梦是圆的,圆梦的过程是方的,是棱棱角角披荆斩棘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