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报道 >

“第一桥”成就的空白

2009-09-24 22:34 《齐鲁周刊》/ 解永敏 赵方新 /

■青岛海湾大桥系列报道④


  “无论投资数量,还是施工规模、技术含量,青岛海湾大桥都创造了山东,乃至国内桥梁建设的多项纪录。”大桥开工建设之初,青岛市交通委的领导就曾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


  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要经历分娩的痛苦。当我们惊叹青岛海湾大桥逶迤磅礴的壮观时,是否想过,一座跨海大桥的缔造有着多少曲折和惊心动魄的时刻?特别是作为“第一桥”填补的一个个国内空白,创造的一个个第一,犹如一张令人炫目的“牌照”,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

 

创新与创造交叉,突破和填补并行


  有人把胶州湾西海岸比作一张弓,海湾大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枚射向太平洋滚滚风涛的“箭羽”。再过一年多,这枚35.4公里长、总投资95.3亿元的“箭羽”就将正式亮相,就会以它独有的力度射向风涛滚滚的太平洋。


  2009年春节不久,记者曾专门到青岛海湾大桥工地上“走动”。从一个合同段到另一个合同段,从红岛到黄岛,从陆地施工到海上施工。5月份,记者又接着那次“走动”,到13个施工合同段和一些监理单位采访,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样一座跨海大桥,体现着的只有两个字:创造。


  日历一张一张飘落,创造一步步走向未来。可以说,从2006年12月26日海湾大桥主线工程在海上桩基钻孔施工,打下第一根直径60厘米钢管桩开始,到2010年底全线贯通,创新与创造交叉着,突破和填补并行着。从大桥建设指挥部到具体施工单位的每一名员工,其心态披着各自希冀的文化色彩,使得接下来的岁月不会寂寞。


  谁也说不清天地玄黄之际,时间的第一秒是怎样开始晃动创世纪钟摆的,但谁都明白岁月的长河还将奔流不息。从2006年12月26日到今天,飘落的日历记录下的是沸腾,是创造,是突破。
  “海湾大桥建设工程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精致’二字,一点一滴,都不能有任何疏忽。因此,才创造下了许多不太为人所知的第一。”几次在大桥指挥部采访,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姜言泉都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的确,对于颇具创造力的人,“第一”的出现似乎很多时候都是不太为人所知的。


  去年4月1日,大桥重难点工程大沽河航道桥301号墩19根2.5米直径超大桩基浇筑完毕,桩基共占地面积678平方米,相当于1.75个篮球场。整个301号墩桩基共浇筑混凝土5700多方,有专家告诉记者,在海上浇筑这样的桩基采用的是旋挖钻机打孔,“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却一连创造了海上应用、2.5米直径、85.5米桩长三项国内第一。”


  “以前旋挖钻机在公路、铁路桩基施工中应用的比较多,但从没在跨海大桥桩基施工中用过,青岛海湾大桥位处地质层比较复杂,海上施工条件也比陆地困难得多。”施工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实际情况,专家组攻克技术难关,使旋挖钻机首次应用到跨海大桥施工中。


  “几个第一看上去只是一些数字的差别,可对于海上钻孔来说,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数字来表现。”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告诉记者,外人很难想象,为创造这样的数字,工程技术人员付出的是什么。


  胶州湾冬天有些特别。记者先后六次沿着海湾大桥建设栈道走进胶州湾。2007年冬季的一天,冷空气再次降临岛城,大朵的雪花伴着呼啸的狂风抛撒在海上,也抛撒在二合同段离陆地三四公里的施工现场。那一刻,狂风凛冽,施工现场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记者在那里呆了不到5分钟,浑身上下都被冻透了,记录采访内容时手在抖,字写得歪歪扭扭。施工负责人魏忠芹对冷却像没有感觉,他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述着大桥的工程进展,以及对一些重点难点的突破,各项数据如数家珍。


  “许多东西都是在摸索中创造,设计方案很圆满,可施工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无论如何创新,质量都是第一位的。”记者注意到魏忠芹戴的安全帽耳沿下是一双长满冻疮的耳朵。


  “冷吗?”记者问了一句废话。


  “常年在工地上施工,将把冷当成习以为常。当然,不习以为常也没办法。”魏忠芹冲记者苦苦一笑。


  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人,某一方面太投入了,另一方面就可能弱智。”在海湾大桥施工现场,无论技术人员还是施工人员,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状态十分投入。他们创造了无数第一,有的方面似乎也可以用另一意义上的“弱智”来诠释,比如冬天耳朵被冻成疮,比如夏天肩膀被晒伤……如果对自己稍加保护,是否能够避免?当然,这极有可能是记者一厢情愿或不切实际的想法。


  
科学是一种复杂,也是一种简单


  有这样一类事情,在历史进程中小得就像一片枯叶的飘落,留不下任何痕迹。然而,当它们和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大项目发生了一丝联系,便永垂史册。


  叙述这件小事之前,好像离不开大桥建设工地上的“盘子”。“去第一线看看吧,去看看那些施工中的精致,品尝一番工地上的饭菜,他们炒的大‘盘子’和他们灌注的桥墩一样粗犷,一样细腻。”采访中,记者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


  每到吃饭时间,在黄岛、红岛,在每一个施工合同段,都会有一个个“盘子”端上桌。其实“盘子”不能叫盘子,都是“直径30厘米的盆子,墩实地往地上一放,对一线施工人员来得痛快”。炖茄子、炖豆角、炖萝卜……中间摆了一小碗红红的辣椒,职工们围在一起吃得满头大汗,畅快淋漓。此情此景,让记者想到能这样吃“盘子”的人总有一些古道侠肠。“盘子”看上去虽然粗放,但也不乏精致,连“厨师都有一双绣花般的手,何况我们大桥建设者”。


  由此,记者感觉大桥建设者们不是在建大桥,而是在精雕细刻大桥,他们把大桥雕刻成了一种艺术。“这样的大工程举世注目,角角落落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向记者谈起施工中的细节问题,称海湾大桥做的是“生命全周期”,从开始到结束,保证大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感冒”,甚至连“咳嗽”一声都不行。


  在中交三公局青岛海湾大桥1B合同段,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所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远远优于传统混凝土,主要原因就在于低水胶比、高效减水剂以及高性能掺和材料的使用。“将大桥墩柱露出水面的部位粘贴上透水模板布,就会更有效地避免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砂眼等表面缺陷,虽然这样的操作很简单,但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才获得的成果。”


  科学是一种复杂,也是一种简单。“一块透水模板布”将复杂与简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也就具备了创新的多重元素。因此,正如中交三公局的一位工程人员所言:“再复杂的创新,有时候沿着简单的思维路线去进攻,很可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填补空白”的模式


  记者手中有三份科技成果资料,一份是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一份是可循环利用钢套箱围堰的研制与应用,还有一份是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


     “这三项科技成果,都是青岛海湾大桥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实验研究成功的,而且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的获得国家专利,有的获得国家科技奖。”青岛海湾大桥宣传部门的领导告诉记者,青岛海湾大桥开工建设以来,他们边建设边结合实际进行科研攻关,目前已有10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大桥所处胶州湾海域含盐量高,而且还处在冰冻海域,年平均天然冻融循环次数40—52次,这就对大桥的结构耐久性和环保方面有较高要求,”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姜言泉告诉记者,在胶州湾这样的宽浅海域里施工,其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选择都存在很多困难。建设过程中他们针对海域的实际情况,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研制开发出了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主要是利用预制的砼套箱代替传统的钢套箱,为承台施工创造无水环境。同时,利用砼套箱做浇筑承台砼的模板,承台施工完成之后,砼套箱就不再拆除,而继续留作承台的保护装置,这为承台抵御海水腐蚀增加了一个保护层。”
     为弄清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的作用,记者在大桥建设指挥部宣传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专门到施工现场察看。中铁十四局海湾大桥项目经理孙成新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在我国其他类似项目施工中一直没能取得成功,在海湾大桥施工中,经过反复探索、及时改进,如今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据了解,这项技术在整个青岛海湾大桥378个承台施工中得到了应用,不仅节省了大量工时,而且节约费用达5186万元。因此,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


     除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和可循环利用钢套箱围堰研制与应用,同样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科技奖。


     “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有时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当艰苦的过程变为现实时,也就有了无数人的快乐。”每一次采访,姜言泉几乎都会对记者说到青岛海湾大桥的技术创新问题,而且他会数叨出无数个填补了的“空白”和无数个被他们成就了的“第一”。无形中,青岛海湾大桥这火热的建设工地,成了一个“填补空白的模式”。


  翻开2006年社会生活大事记,有一桩引人注目的事,就是山东高速集团中标青岛海湾大桥项目,并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特许经营权协议》。这一开始就引起广泛反响,而且众说不一。外国人得知后竖起拇指,称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知道发展经济不能忽视资本运作;国内人得知后生出猜测:这样能行吗?


  关于青岛海湾大桥,在中国公路网上一直挂着这样一条信息:青岛海湾大桥工程五大亮点。其实,这样一座举世注目的跨海大桥,亮点何止五大?大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侯福金对记者说:“如果认真总结,怕是十大、二十大都会有。”


  “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做的很好,在大桥资本运作和管理上,我们采取的与其他国内跨海大桥完全不同的特许经营模式,即大桥建成后与胶州湾高速捆绑经营。这样的‘捆绑’也同样填补了国内空白。当然,许多方面都是在探索。”两年前,大桥建设指挥部一位领导就曾告诉记者,特许经营模式能使大桥未来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链,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投资收益较高。


  有经济学家说现代人看问题直达本质。一如鲁商在很早就意识到商品的本质是资本。那么建设的本质呢?是探索?是敢闯?还是其他?好像很难一下子说准确,但站在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工地上,望着海天一色,突然就想起雨果的话:比天空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胸怀。青岛海湾大桥填补了那么多“空白”,同样是一种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