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报道 >

桥梁工地上的“放大镜动作”

2009-09-17 21:20 《齐鲁周刊》/ 解永敏 赵方新 /

写在前面


  2006年12月26日,随着青岛海湾大桥第一桩桩基开钻,备受关注的青岛海湾大桥项目主线工程在黄岛正式开工。时过两年多,青岛海湾大桥已初展雄姿。2007年底,本刊曾连载长篇纪实文学《沸腾的胶州湾》,对海湾大桥工程做过全面介绍。近日,《齐鲁周刊》记者再次深入海湾大桥施工第一线,采访了相关领导和各合同段施工人员。本刊将再次推出“青岛海湾大桥建设纪实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本刊特邀撰稿  崔峰  商晨  王晓昆

 

  在许多青岛市市民的眼里,一天天“长大”的海湾大桥无疑是一个五彩的梦,尽管这个被称为“大青岛”的梦已经做过无数次,可是在街谈巷议里依然乐此不疲。但是,当有人试探着问“这个壮美之梦的起点在哪里”时,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没有过硬的质量,所有美梦都只能折戟沉沙,一颗螺钉,一个焊点,一段钢丝都会成为这个飞翔之梦的基点。


  而这些相比于海湾大桥庞大躯体来说微不足道的小零件,怎么才能捍卫它们的“品质与尊严”呢?在海湾大桥工地上就有这么一批严谨而细腻的“监护人”,为使大桥真正担当起重任,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得罪人的“放大镜动作”。“人有梦想,桥有寿命,放大镜是武器,气泡和裂缝是天敌……”


  牛年年初的一天早晨,纷纷扬扬的瑞雪降临海滨城市青岛。“这是入冬以来岛城飘落的第二场雪,不知道对大桥施工会不会有影响?”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姜言泉自来到大桥,就对天气特别敏感,他说因为这关乎工程质量。


  那一天,许多青岛市民发现,《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等媒体,均在显要位置刊发消息或图片报道:《海湾大桥工程建设顺利,初现长龙卧波雄姿》,一座牵联青岛动脉神经的跨海大桥将横空出世。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座大桥的每一个细节,作为工程建设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监理单位,在安全质量保障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你到海里的施工平台拿着放大镜去看一看,在那上面都很难找到一个气泡、一条裂缝。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组织协调施工和监理单位为建设百年大桥全力以赴。”在姜言泉办公室里,他签完厚厚一叠文件材料和记者聊起这个话题。但话一出口,他马上就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妥,忙反悔道:“放大镜的事你可不能给写进文章里!写了别人也不会相信。”


  “我信,因为姜总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影响下我们也这样去监理工程。”在青岛海湾大桥第四驻地监理办公室,监理工程师刘继芳称,对工程任何细节的监理都会像姜言泉说的那样,不能漏过一丝一毫。他告诉记者,混凝土箱梁外观特别是“上圆弧倒角和下圆弧倒角,极易出现蜂窝麻面、穿裙、粘模、湿接缝等问题,这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顺序及浇筑分区”,而且还得注意采用联合拌和站法增加混凝土产量,缩短浇筑时间,使各分层间的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蜂窝麻面虽然产生在箱梁内部,在箱梁外面看不到,但从专业角度分析却说明施工不够精细,混凝土密实度不够。因此,检查的时候就必须得使用放大镜。”


  冬天的晚上,海上风大浪大,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监理单位在海上作业条件虽然艰苦,但质量意识却一点也不放松。“都是通过招标优选出来的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全天候、全过程监理控制。”据悉,大桥指挥部经常对监理企业搞“夜袭”,监理企业也绝对会严格监理工程。比如钢筋绑扎用扎丝下料时一定要预算好长度,一般在25厘米绑扎钢筋后才不会留下太长扎丝头。“如果扎丝头过长,就有专人剪除或作缠绕处理,避免延伸至混凝土表面形成腐蚀通路。”


  2009年4月30日,一家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出现了“扎丝头”问题,刘继芳他们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暂停施工通知。停工后他们“每天损失几万甚至十几万,拼命地找我们求情说好话,但我们只能把‘黑脸’一唱到底”。为质量问题,第四驻地监理合同段还先后将十几个不合格的小型作业班清除出场,“得罪人的事谁都不想做,可为了保证百年大桥的质量,作为监理部门必须去做。”


  刘继芳告诉记者,他们主要负责监理四、五合同段非通航孔桥下部结构工程,总长度为6.3公里,严格实施质量、投资和进度“三控制”,在质量上绝对是“宁做恶人,不做罪人”。刘继芳虽然在工程监理上一直当“黑脸”,说话却很幽默,临别时笑着对记者朗诵般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有梦想,桥有寿命,放大镜是武器,气泡和裂缝是天敌……”


  
“矛盾体”达到统一后,造就的是另一意义上的“一帮一,一对红”


  拿着放大镜“监工”无疑是苛刻的,但在青岛海湾大桥,面对严格的工程监理者,任何马虎眼都别想蒙混过关。而许多时候,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这对一直被人看做是“矛盾体”的“冤家”,却“很容易成为一家人,面对技术难点共同试验,共同探索,共同攻克”。


  第七驻地办试验工程师张超,给记者看过一张第九合同段质量管理小组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荣誉证书,那一刻他脸上的笑容很灿烂。毫无疑问,里面包含着对该驻地办“监帮结合”的高度褒扬。


  测量工程师李峰告诉记者,从投标阶段开始,第七驻地办就调集了优秀监理工程师成立专家组,应对首次海上作业。进场之初,驻地办还会同第八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根据地质情况及设计资料深入研究钻孔桩工艺,“经过多种钻孔工艺对比,提出了采用70吨旋挖钻成孔工艺并大获成功。这种带有侥幸色彩的成功,其实来自一次违规的试验。”


  既然是违规,专家们当然会反对。但为了能够把不成熟的想法变成“好经验”,他们只能反复说服专家。当时,专家评审时提出质疑,认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70吨旋挖钻成孔工艺操作很难成功。“不成功就会一败涂地,进度自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但要想成功就必须先验证好平台的稳固性和安全性。”于是,经多方想办法“攻克”专家后,他们又去攻克平台。


  “先在附近岸边试钻,两个小时钻了30多米深,感觉操作不是太费劲。”大家一个个都挺高兴,但当时还不敢说已经成功,必须再搬到海上进行试验后才能做出最后决定。


  2007年8月的一天,风平浪静,阳光普照,海鸥翔集,他们真的就把70吨旋挖钻成孔工艺搬到了海上。那是实战,任何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好在一切进展顺利,按照常规最快也得半个月,三天后第一个70吨旋挖钻成孔工艺成孔宣告试验成功,”经过反复检查,成孔质量与常规工艺质量不相上下,大家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当晚破例喝了庆功酒。


  第七驻地办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在箱梁施工作业上,因为工期紧,进度与质量矛盾十分突出。“一片50米跨径的普通箱梁,需要钢筋100多吨,不下200种型号,而且工序复杂,工人素质又不太一样,难免有疏漏。”因此,只有提倡“监帮结合”,才能为打造精品工程而监理,施工单位也不为监理制造难度,而是共同促进,创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一帮一,一对红”。因此,第七驻地办将监理原则创造性地加了几个字,叫做“严格监理不死板,热情服务不代替”。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融合。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充满无数“矛盾体”,如果都能像第七驻地办和施工单位紧密结合地去化解矛盾,在智慧光环下把“矛盾体”粘结成一个“统一体”,成就的自然是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景象。

 

“有个男生真可爱,头顶一棵大白菜,身穿一条大麻袋,腰系一根大海带,他是东方不败……”


  山东路桥集团承担的海湾大桥第三合同段,主要负责国内第一座海上互通立交桥的建设,难度非同一般。经过多方研究,他们最终确定必须采用滑移模架进行施工。“如此操作,活动半径小,几乎走几米就要调整1次,然后再根据曲线要素确定下次行走的距离和角度。”


  第三合同段工程科长王传波告诉记者,相对而言,直线段上滑模可以匀速移动,操作相对简单一些。驻地办要求施工单位在滑模施工每一项操作前,必须进行安全自查,自查记录存档备查,待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进行。这样,滑模施工从开模、移模、合模、模板调整就位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确保了无任何设施操作及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对此,王传波说十分感谢驻地监理办的工程师们,没有他们的严格要求,也就不会有如此安全、合格的施工。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一条手机短信,经常在一些工程监理人员之间相互发来发去。短信的内容很好玩,像是几个孩子在玩“过家家”,可“过家家”的意味又让人感觉很深刻。因此,记者将短信内容展示出来,也许会让人能从更多方面去理解工程监理人员。短信内容是这样的:“那个男生真可爱,头顶一棵大白菜,身穿一条大麻袋,腰系一根大海带,其实他是东方不败。”


  最初见到青岛海湾大桥第三驻地监理副工程师张朝军和他的同事庄小勇时,他们的服色加脸色让记者无意中就想到了短信中说的“麻袋”二字。但听他们讲完对工程监理的一些故事,记者已经觉得他们正是那个“过家家”般的东方不败了。


  “生活上不适应,潮气特别大,原来我们几个从来都不吃辣东西,但现在不吃也得逼着自己吃,因为得想办法给身体祛寒啊。来到这里的头一个冬天,我们每个人都买了狗皮护膝。你不知道,冬天海风刮过来像刀子一样,吹得皮肤生疼……”张朝军很不情愿地回忆着已经过去的日子,但更不情愿的还有一些比冬天的海风更寒冷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一直处在一个磨合期。为了工程质量,一个是严格了再严格,一个是认为自己干的工程已经很严格,结果就时常会出现矛盾,成了真正的一个‘矛盾体’。我们这里下达了停工通知书,施工单位却要四处去活动。当然,大家都不容易,都想把海湾大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工程,可有时候愿望与现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青岛海湾大桥,记者先后采访了十几个驻地办的监理工程师,听他们讲了许多工程监理方面的故事,有的故事开始讲的时候令他们很激动,讲到后来想想与施工单位好像是“不打不成交”,一个个便又开怀大笑起来。


  正是这种“不打不成交”,才使得青岛海湾大桥的工程监理们才“东方不败”。相信未来的海湾大桥,会一直“东方不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