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大桥:大海上的舞蹈
写在前面
2006年12月26日,随着青岛海湾大桥第一桩桩基开钻,备受关注的青岛海湾大桥项目主线工程在黄岛正式开工。时过两年多,青岛海湾大桥已初展雄姿。2007年底,本刊曾连载长篇纪实文学《沸腾的胶州湾》,对海湾大桥工程做过全面介绍。近日,《齐鲁周刊》记者再次深入海湾大桥施工第一线,采访了相关领导和各合同段施工人员。本刊将再次推出“青岛海湾大桥建设纪实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有专家称,经济危机背景下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有关数据显示,高速公路建设每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每公里建设需钢材500至1500吨,水泥4000至12000吨,沥青1900吨……
一个大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在青岛开发区54公里海岸线上,几十个新落户项目使蔚蓝色沿海一线缠上“金腰带”,而“最有拉动力的还是海湾大桥,目前海湾大桥总投资已完成近60亿元,其投资拉动力度令人惊讶”。
海湾大桥只是经济复苏曙光里的一条线,如果半岛的朝霞从那里升起,这条线一定会被拉长,再拉长……
26亿,一个惊涛拍岸的力
许久以来,似乎没有多少人相信,艰难的开始会有美丽的结局。青岛海湾大桥的建设者们,却一直相信最终呈现给世界的,将是在蔚蓝色大海上舞动着的一道美丽的彩虹。
年轻的申军和工地上的许多施工者,是装点在这道彩虹上的一个个不寻常的符号。“长这么大参加过许多施工,可参加这样有影响的跨海大桥施工还是第一次。”青岛海湾大桥第二合同段的申军告诉记者,来到海湾大桥的第一天,就感觉“生命的激情也成了另一意义上的蔚蓝色”。
去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行业不景气,申军和工友们在海湾大桥建设中,却始终“感觉到一股春天般向上的力量,好像任何地方都不能和这里比,一天天加班加点地施工,让你从来都不可能想到‘失业’两个字”。今年五月下旬,并不温煦的阳光里流动着料峭的寒风,使得气温依然偏低,但海湾大桥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一片忙碌。申军所在的山东路桥集团承担的第二合同段,几十名工人正在施工线上紧张地忙碌着。作为这个施工现场几十名工人的“头儿”,申军告诉记者正在施工的承台长67.5米,宽17米,共需500多吨钢筋,5000多立方混凝土……
“这数字可真大,海湾大桥上所有承台用料加在一起,就得堆成一座山。”申军老家在潍坊,他来到海湾大桥已经两年多。虽然在外面施工挺辛苦,但他和工友们早已成为习惯,“既然想出来干活挣点钱,苦啊累的就不能在乎了,天冷多穿点,天热少穿点,长期的工地生活让我们把一切都当成了习惯。”由于海湾大桥工作延续性比较长,再怎么也得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完工,所以大家赚的钱相对其他施工项目就要丰厚一些,每人每月至少能够拿到两三千元钱。
“今年是海湾大桥建设的关键一年,计划工程完成桩基473根,承台443个,墩身753个,这些完工后,主线工程下部结构将全部完成。”海湾大桥指挥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按计划2009年继续大规模进行桩基、承台、墩身施工的同时,还将加大上部结构箱梁的现浇、预制和安装施工力度,将完成大桥上部结构施工总量的60%。“投资方面,2009年计划完成26.68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29.50%。”
“今年26.68亿元的投资很关键,经济危机背景下,正确的投资将为拉动内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高速集团相关领导称,去年底以来,大桥建设者们克服了上下部工序转换、点多线长面广、海上雾天多、物价大幅上涨等困难,全线15个施工单位、10家监理单位,按照统一部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
据了解,青岛海湾大桥规模宏大的施工现场,可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共需钢材45万吨,相当于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吨的特大型钢企一个月的生产量;共需混凝土230万方。而许多地材和沙石料,也基本都是在当地就近采购,带动沿线地方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消费的同时,还拉动了与其相配套的机械、电子、通信、信息、环保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并根据工程质量需要,促使生产厂家新产品的研发与升级换代。
对于2009年所投资的26个亿,有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对记者说:“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力!把施工现场看成一个圆心,它就在有节奏地向四方辐射,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惊涛拍岸般的壮观景象呢?”
魅力无边“三座桥”
站在浩瀚的胶州湾畔,记者突然生出一个无厘头的想法:这片浩淼的蓝色之水,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还是因为可爱而美丽?那一刻,银灰色的鸥群融进蔚蓝的天空。水里,点点星帆似乎在托起一个神秘的城市。
青岛是一个海的世界,“可爱和美丽”成了这座海滨城市的代名词。然而,从海湾大桥开工建设,许多人便在想像另一种颇显魅力的可爱和美丽。
海湾大桥是粗犷有力的,又是精雕细刻的。“沧口航道桥、红岛航道桥和大沽河航道桥三座通航孔桥,是2009年海湾大桥建设的重点,一切都得围绕重点进行。”山东高速集团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姜言泉作为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比谁都期待三座通航孔桥的早日建成。他告诉记者,三座通航桥各具特色,堪称整个海湾大桥的画龙点睛之笔。
2006年12月,青岛海湾大桥开工建设以来,记者曾先后四次来到红岛展示中心,那里的海湾大桥平面模拟图上清晰地显现着大桥的雄伟风姿。三座通航孔桥,像三道起伏着的美丽彩虹,使得胶州湾这片可爱和美丽着的蔚蓝色“别有一番魅力在眼前”。“你看这里多漂亮,完全是在大海上跳舞的一种景象。”海湾大桥红岛工作站副站长路征远给记者形象地介绍着三座通航孔桥,脸上现出难以抑制的激动。
据了解,沧口航道桥为双幅分离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五跨连续,桥梁总跨度600米,主梁采用扁平流线型封闭钢箱梁,斜拉索采用高强度平行钢丝拉索。在大桥指挥部和多处施工工地上采访,许多人都对记者说到三座通航孔桥的结构和意义,说到目前经济背景下建设这样三座通航孔桥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在效果图前,记者被那恢宏的气势和高难度的“动作”惊得目瞪口呆。“任何工程都有抓人眼球的地方,海湾大桥建成通车后,这三座通航孔桥你想不认真去看都不可能,因其无边魅力与胶州湾的美丽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三座通航孔桥的建设,标志着大桥开始‘蛟龙出水’,全面转入海上施工。”海湾大桥指挥部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青岛海湾大桥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桥梁集群。其中红岛航道桥和大沽河航道桥,分别采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钢箱梁独塔斜拉桥。大沽河航道桥主塔为独塔,高149米,在三座主桥中施工难度和技术含量最大。承建单位中交二公局海湾大桥项目部工作人员王金超给记者介绍,大沽河航道桥主塔已浇筑完成17节共76.5米,航道桥的辅助墩和过渡墩也会很快完工,主塔预计10月份封顶。“那时你会看到,高149米的独塔像一个独具匠心的舞者,在蔚蓝色的大海上翩然起舞……”
“施工属高空作业,目前有近300人同时施工,每次上去要连续作业4个多小时才能下来。”大桥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员称,因受胶州湾海域大风和潮汐影响,浇筑大沽河航道桥主塔的同时还要架设主桥上的钢箱梁。
大沽河航道桥通航净空达48.5米,支架钢管桩入土约25米,整根钢管立柱最高达80米。大沽河航道桥钢箱梁采用大节段吊装法施工,钢箱梁块件在支架上通过2600吨的起重船吊装。主桥由22种55个钢箱梁装焊组成,最大梁段重1000吨。
人类的热情必将会感动大自然。即使大自然不被感动,聪明的施工人员也会将其降服。海湾大桥建设以来,刮过台风,下过暴雨,发起脾气的大海曾把胶州湾搅动的“吓死人”,但却无法延误任何施工。在大沽河航道桥施工现场,记者不经意间发现墩柱上贴着一方不大的纸,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八个字:“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有施工人员称不知道是谁贴的,说领导“根本没安排贴这样一张标语”。其实,那不是标语,纯粹是某个施工者的个人行为。大桥建设者们随时会把心中的目标贴在墩柱上,似是“天降大任于斯墩柱也”。
最大与最小
夏日的海湾大桥建设工地,一切都延伸进了大海里。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雾气格外浓郁,已初具姿色的大桥景象却怎么也看不清。记者只好跟随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汽车,沿着长长的施工栈桥往大海深处行驶。那一刻,似乎施工栈桥有多长,参加施工的车队、机械队就有多长。好像有人把整个大桥建设的施工设备给端起来,再沿着施工栈桥把设备一路撤下。当然,最神气的要数大沽河航道桥主塔上的焊工们——在与苍穹相接的地方,他们淬炼出一片灿烂的星光……
“有时候晚上也施工,那情景可谓壮丽非凡!”负责大沽河通航桥施工的七合同段支部书记刘宏这样描述时,很随意地用了“壮丽”二字。于是,有一个景象种进了记者的脑海里:“找一个美丽的夜晚,去看那美丽的灿烂。”
海上的景象壮丽,陆地上的景象同样壮丽无比。去青岛海湾大桥施工现场采访前,记者看到过一则报道,称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钢箱梁加工与制造第一、二合同段钢箱梁总拼装基地,日前在青岛四方港区建成正式投产,这一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钢箱梁总拼装基地。
说到最大,到过青岛海湾大桥施工现场的人都会有所感触。与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聊到大桥的技术问题,总能听到“全国第一”、“世界领先”这样的词语。当然,在北方冰冻海域建设这么一座总长超过35.4公里的跨海大桥,必定会有“最大”“最高”,因为许多东西所伴随着的都将是创造。
“我们企业有着百年历史,制造过包括19座长江大桥和13座黄河大桥在内的各类桥梁2800余座,世界上跨度最大的3座斜拉桥都是我们制造的。”在钢箱梁总拼装基地,项目经理王树枝称光建场地“用钢材就达1500多吨,接下来拼装的28段钢箱梁,每段重达700吨”。
在施工现场的宣传栏上,记者见到一幅《大和小》的摄影作品。一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偌大钢箱梁的一端迎着镜头走向另一端,如趴在大象身上的蚂蚁,将大与小的意义充满想象地做了诠释。如此看,海湾大桥只是经济复苏曙光里的一条线,如果半岛的朝霞从那里升起,这条线一定会被拉长,再拉长……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