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周刊抚摸自己的生命历程
■我与《齐鲁周刊》21
收藏了15年的一摞《齐鲁周刊》即将离家远行,王雁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儿子让她一定等自己回家,他要最后看一眼这些伴随他整个青春时光的“伙伴”。
15年倏忽而过,王雁向儿子感叹:“时间真快,1999年的时候你才上托儿所大班。”儿子脱口而出:“我记得,创刊号不就是桑特拉奇上封面的那本吗?”王雁有些吃惊,早年的报纸早已打包收起来了,儿子竟然还记得他上托儿所时买的第一期周刊。
周刊发出寻宝启事后,王雁是第一个应征者。朋友开车把她和她所收藏的15捆周刊拉到报社。坐在记者面前的王雁,思绪在逝去的时光中流转。
那是1999年,丈夫下班回家路过泉城广场,本是球迷的他看到周刊创刊号,桑特拉奇的封面伴随着鲁能队“双冠王”的辉煌,他忍不住购买一本,买了几期就上瘾了,从此欲罢不能,夫妻两个都成了周刊的忠实读者。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习惯会坚持15年。
“平时什么新闻落下了,也不着急,周末买《齐鲁周刊》就可以了,周刊信息量大,有深度。”有一年冬天,王雁去了章丘,打电话让朋友在市区购买周刊,有一期落下了,她亲自跑到报社购买。“感觉万一这一期报纸没凑齐的话,是一种遗憾。每周五都有一个心事,落了一期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在他们夫妇的影响下,儿子也成了周刊的忠实读者。
她专门做了一个橱子,放在楼下的小房里面,专门盛放周刊。每年她都会把攒了一年的周刊集中捆扎,小心翼翼地放到橱子里。
她主要是从报摊、超市购买周刊,也订过一年,后来频繁搬家,就不再订阅。一次周刊搞活动,王雁抽中了一百块钱奖金;还有一次,周刊送了王雁几箱椰子汁。与周刊有关的往事,她记得很清楚。
在王雁看来,周刊对高考、城市安全等的关注,很有社会意义;她喜欢养生栏目,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专题《消失的济南府》特别好,尤其是老火车站那一篇,有一些话好像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
15年前,王雁30岁,是一名无线电厂的工人,后来她和丈夫双双下岗,这些年来,干过很多工作。“现在45岁了,对生活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了。生命比较脆弱,周围有一些人突然走了。有些东西不想再去争,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
15捆周刊,700多期,即将离开王雁的时候,她把报纸重新翻阅一遍,往事历历在目,“就像看到了自己过去多少年来人生的变化”。周刊映照出了她的人生,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