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随笔 >

下午茶时间

2014-08-30 09:30 未知/ □白峰 /

  ■我与《齐鲁周刊》20

  《齐鲁周刊》,作为地域性的分众媒体,有一个相对较窄的定位,虽不是一线的大媒体,但是人们从来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她安安静静的坚守着,平实、亲切。

  因为是周刊,所以她有一份从容。在我做济南三联书店的二十年里,我和这家媒体有过很多的合作,诸如新书榜、书评,一切都缘于对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我们书店做文化沙龙前前后后也有七八年,《齐鲁周刊》总有记者参与,由卫娟来得多,并不见得发稿,但是一定是参加的,有时候有发言,有时候就是静静地坐着听大家神聊。做媒体的人有这份心境,很是难得。书店也经常做一些新书发布,远道的作者来了,有周刊,心里就觉得踏实,总算不会在客人面前失了面子。这类活动大多都是在周末,事后想想也挺不落忍,媒体人,难得有个休息日,总是打扰人家。

  周刊常常组织一些征文活动,题目不大,很具体,诸如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条街道,或是喜爱的画作、忆故人等等,听上去不难动笔,又欠情在先,难以回绝。其实我有好多小文章就是让周刊逼出来的,也因为听上去不难,又加上由主编不厌其烦的启发、引导,多少就有了自觉自愿的意思,写着写着也就顺手了,记得写过《罗生门》、《清明上河图》、北京南小街,也写过苏格拉底的从容赴死,至今我还记得题目是《是否那只船离开了带洛斯》。有一回征文,我写了《我家的保姆大娘》,还得了二等奖,也不知道是为了鼓励鼓励我,还是真写得好,也许是看我实在是情真意切。总之有了这些训练,我后来才敢在《齐鲁晚报》开了一段专栏。

  多年以来许多活跃在国内一线大媒体以及省内重要媒体的记者,追寻起来,都有《齐鲁周刊》的从业经历,甚至有好多就是从《齐鲁周刊》开始入行的。有时候就想,那么多大牌记者,是不是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鼓励加逼迫,慢慢的就成了。周刊就像一个摆渡人,把一个懵懵懂懂的局外人带下河,渡过去,带到对岸,送上一片更加苍莽的天地。

  《读书》杂志沈昌文时代的下午茶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氛围,宽松、自由,常常就在闲聊中,一个思路就理清了,稿子也就谈成了,编者、作者都满心欢喜。在济南的媒体中,只有周刊有过类似的活动,有话题、无范围,就在自家,或是关系单位,一杯清茶,大家聊一聊,我参加过几次,一次在社里,一次在一家老榆木家具店,氛围都很好。大媒体组织活动太像开会,很少有自由的氛围,我散淡惯了,不太爱受约束,周刊的活动很合胃口。也愿意说点真心话。有时候话多了,也说出些不好听的来,不过也没人怪罪,就像回到了娘家,很放松。

  周刊的对面在大明湖,里面是遐园,东邻是文庙,背后是明清贡院,环境之优雅,济南的媒体单位无出其右者。周刊一如其社址,安然、淡定,景深悠远,不急不躁,亲近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