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读书 >

“这儿有狼吗?” “你听到的只是伦敦人的嚎叫。”

2010-11-28 20:01 《齐鲁周刊》/ 存磊 /

 北青    历史上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是我们更熟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先辈。他在位辅佐亨利八世十年,历任财政大臣、掌玺大臣、首席国务大臣,获封艾萨克斯伯爵,成为亨利八世身边第一权臣。他努力使英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新型君主制国家。同时,推动新教在英国落地生根,并加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未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了伏笔。

 

  但在艺术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常常被妖魔化,莎士比亚名剧《亨利八世》直接将其置于小配角地位;获得六项奥斯卡奖的电影《良相佐国(Man for All Seasons)》则就将其视为小人得势的弄臣。但希拉里·曼特尔则不同,她选取历史记录中的鲜活场景,通过克伦威尔的视角重新诠释。这样,外在的历史事件获得了内心的角度,变得与历史书所描述的迥然不同。《伦敦书评》点评道:“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平行历史小说(alternative history novel),它构建了克伦威尔的内心生活,它与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与图景相平行。”


  希拉里·曼特尔巧妙地将历史现在化,带着每个阅读者跟随克伦威尔一起观察、一起行动,真正地体验此一时的历史事件,将会对后来产生的巨大影响。作者用“过去的现在式”去除人们脑中关于善恶的固定框架,力求将每个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更丰满、更真实、更人性。

 

  《狼厅》不仅让读者看到政治和宗教对权力的依附,看到命运之轮的沉浮起落,看到暴行、战争、天灾、疫病对生命的恣肆蹂躏,看到婚姻和亲情被利益绑架,更看到“人对人是狼”的事实与悲哀。

 

  “这儿有狼吗?在这个国家?”“我想,当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之后,狼全都死掉了。你听到的只是伦敦人的嚎叫。”这是托马斯·克伦威尔与他的随从之间的一次闲谈。显然,这些话表面无意,实则有心,“人对人是狼”的主旨从其中隐隐透射出来。托马斯·克伦威尔对此的体会起自微贱时,在铁匠父亲暴虐毒打之下逃生的他早已知晓人情冷暖,之后漫长的人生历程,克伦威尔深深洞悉了丛林法则在人群中的恣意横行,不由得你选择与否,因为舍此并无别的生存路径。于是,克伦威尔如游鱼在釜中穿行,虽有艰险阻碍亦不屈不挠,向权力的巅峰奋力攀爬。诡异的是,这“釜”却非恒温,乍寒乍热,游鱼之命运,飘忽不定,但鱼除却持续游下去别无他法,因为这是其宿命。


  在历史的阴影下,并不仅仅只有克伦威尔是釜中游鱼,红衣大主教、托马斯·莫尔、凯瑟琳王后、安妮·博林这些权倾一时的人物皆未逃脱“釜”的煎熬,于历史的纵深中一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倏忽盛极而衰、黯然落幕。如安妮·博林,费尽心机,步步为营,扫除天大的障碍,终于登上英格兰王后的宝座,但最终也未逃过机关算尽的命运,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强势如斯,尚且如此,我们不由得笃信在丛林中人只有变为狼别无其他的出路了。

 

  作者希拉里·曼特尔显然对白手起家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情有独钟,不惜翻转其在传统历史说法里的负面形象,赋予新的人性空间,再造一个平凡的悲剧英雄。克伦威尔是冷酷的,但对其家人、后辈却不乏温情体贴;他在权力斗争中毫不手软,但对昔日的恩人保有忠诚之意。克伦威尔在都铎王朝的风雨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各方人物所拉拢,他称得上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在丛林中,他时而为狼,时而为人,一切皆看具体情境,符合其生存法则。

 

  权力如同罂粟及其衍生物,让人刺激、兴奋时,亦渐渐沉溺于中,浑不知釜下的柴草已点燃,水正处于由凉到温、由温到热的变化间。克伦威尔未必一点没有觉察,但身在局中,极力扩张的野心怎肯停歇?克伦威尔的平步青云说明了他的能力与眼观六路的聪明,可在攀至高位时,有家人提醒他,“亨利(国王)怕你”,他却不知,回之:“谁能令亨利害怕?”埋下了祸事的伏笔,说明权力的麻醉悄无声息地潜入,可令任何人不觉。

 

  可知,在丛林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刀俎上跳动的鱼,这是残酷之处,也正是其真实之处。如托马斯·莫尔,无情地迫害他认为有罪的异教徒,最终自己也饱受刑罚,上了断头台;凯瑟琳王后善良贤淑,与人无害,照样被卷入废黜的轩然大波中。丛林法则看似无序,但却有着以万物为刍狗的无情,自然,不必以天意为障眼,实为人祸而已。


  这张人为的大网网眼细密,以权力为经纬,无人可以逃脱,事实上,初始之时,均为众人自投罗网,心甘情愿地投身而来。每个人皆不甘寂寞,希图于此利益之网中讨得一杯羹,结果纠结得愈来愈深,终至不可自拔,只能以身家性命为代价。如此的都铎王朝风雨录似乎可成为一缩影,置于其他的历史情境中亦是相异的人物相同的规律,大有丛林法则的普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