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素华:西医到底怎么治疗心脏病?
■中西医养生大PK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心血管病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数据表明,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大约有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00万人,远远排在肿瘤类疾病之前,并不断呈上升趋势。
然而,针对心脏病治疗,中西医理论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中医讲究“与疾病共存”、“自体修复”,西医则大多主张并注重技术手段。两种治疗体系到底谁更有效?各自又有何理论依据?本期,本刊记者专访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二科主任、泰山学者、心律失常权威治疗专家闫素华,通过她的求学、临床、科研经历,为大家讲述西医专家如何治疗心脏病。
“心病五千年”:从汉昭帝的麝香保心丸到西医临床在中国
中医的医学记载中,郁阻、寒毒是关键词。癌症、心脏病等并无明确记载。心脏病在传统典籍中被称作:“胸痹”、“厥心痛”等。《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关,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中国古代患心脏病的名人为数不少,史书记载,汉武帝之子汉昭帝刘弗陵死于“胸痹”年仅21岁。古代大多采用中药方加针灸疏通经脉的方式治疗心脏病,如苏合香丸,效果很好,麝香保心丸就是从它而来。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后新中国大力发展西医临床,心脏科室成为重点科室。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西医临床手段正式步入与国际接轨的黄金时段。也是此时,闫素华正值基础学科知识奠定和临床技术的疯狂吸收的时段。
闫素华,1977年从德州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德州印染厂工作。同年高考恢复,怀揣着改变个人命运以及鲁迅时代“医教兴国”梦想的闫素华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积极准备着参加1978年的高考。“当时,所有的志愿栏里都填了医学院”。最终,闫素华以高出分数线30分的优异成绩被山东医学院医学系录取。
“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对从医最为重要”,针对目前医学院为何培养不出人才,闫素华回忆说,“当时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晚上10点自习室熄灯后,同学们又悄悄地从教室窗户爬进去再学一会,周末基本也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度过的。”
在闫素华看来,当医生除了基础知识要扎实,临床实习阶段也很重要。当时她被分配到省立医院实习,差不多24小时都不离开医院,分配给自己的病人,三大常规化验都要由自己亲自去做。
大学毕业后,闫素华被分配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工作。在心血管内科疾病领域,心律失常是最复杂最不易治疗的疾病,1992年,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在国内刚刚起步时医院选派她去北京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高新技术学习班,师从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在北京的这一年,她开始与心脏电生理结缘。
中国医师“西游记”:
外国人怎么动手术?
“心律失常是一个很复杂的疾病,正常人的心跳通常是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动过速,病人会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闫素华告诉本刊记者。
从北京回来,闫素华就和她的同事们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根治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手术。“我们引进了心脏电生理仪和射频消融仪,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找到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然后释放一点射频电流,使病灶凝固坏死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不用开刀,手术时间短风险小,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她还多次举办培训班,帮扶30多家医院开展此技术,推动了射频消融术在全省的开展。
如果说1992年去北京的培训为闫素华打开了通往心脏电生理专业的一扇门,那么200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皇家王子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的两年,则让她真正熟练掌握了心脏电生理技术,成为她与心脏呵护与治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进入悉尼大学皇家王子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的第一天,中心主任MarK McGuire教授就开始“考验”闫素华,问她,“你想上手术台吗?”“当然想啊!”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她知道这是一次考试,如果胆怯和手术出错,以后就很难得到手术机会了。这时的闫素华已经有了10年电生理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她扎实的电生理基础理论和娴熟的导管操作技术,得到了MarK McGuire教授的认可。第二天,MarK McGuire教授就让她去主管部门进行了医师注册,然后就正式取得了临床治疗病人的资格了。
“澳洲医院电生理方面的病人很多,每天有5-7台手术,包括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和起搏器安装术,病人的所有资料都在电脑里,研究的素材很多,每天手术结束后,我都主动留下来写手术报告,另一方面尽快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基本可以术前和病人及家属谈话签署手术同意书、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手术,术后独立书写电生理报告,得到了导师和中心其他医生的好评和肯定。”
任何发言都要有自己的观点,都是对自己知识的一次重新梳理。为了给自己加压,闫素华主动向导师申请在每周的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这让她的导师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国医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
在电生理中心学习3个月以后,闫素华就获得了独立手术的机会,成为该中心历史上唯一一位允许独立手术且带薪工作的中国医生。在澳期间,她共参与心脏射频消融手术1000余例,独立手术300余例,两年间,她夯实了心脏电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进一步掌握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术、除颤起搏器的检测技术,还学习了世界上刚刚起步的房颤根治新技术,同时还进行了3项心律失常基础和临床课题的研究,为科研创新及临床新技术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医看中医:人类到底能不能跟疾病共存?
恢复传统国学精神,在经典中医里找到治疗方法是目前的热门话题。各种理论体系里目前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与疾病共存”,甚至罹患癌症20年的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等人都是其中身体力行者。
人类是否可以与癌症共存?与心脏病共存?为什么有的心脏病人不采取西医治疗也能维持生命?
闫素华告诉记者,“肿瘤类疾病往往分良性和恶性,而且会随时间发展,中药的干预治疗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以‘共存’实现普遍性的高治愈率很难。”
以心律失常为例,闫素华详细的向记者讲述了疾病分类区别。“心律失常种类非常多,最简单的分类法是根据心跳频率,可以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类。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有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及心室颤动等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动过速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不过是有轻有重。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心律失常像早搏可以不治疗;先天原因造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射频消融手术将异常的传导通路阻断就能达到根治的效果;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更危险的是,房颤可以大大增加血栓与脑卒中的发病率,以彻底根治房颤为目的的导管射频消融为最终转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带来了希望,目前,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能达到80%以上。缓慢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差的可以安装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频率。
记者采访期间,有一位二十多的年轻女性患者前来就诊,闫素华向记者分析她的病例:“这位患者有遗传性线粒体糖尿病伴有难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律失常,这种遗传性疾病只能用药物来控制症状,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有人要服药、有人只能控制,有人则可以痊愈。分科分类极其复杂。”
当然,除了技术,临床经验和医疗质量是从医师成为名医的重要一步。闫素华擅长看心电图,几乎通过心电图就能准确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科学手段、医疗技术普遍世界同轨的前提下,人才是医学治疗的关键。”
秋季宜多喝牛奶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初秋人体经历了整整一夏的消耗,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逐渐增多,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是补充消耗的营养,另一方面也是在储备过冬的能量。
秋季进补应当避免乱补,进补前需优先调理脾胃,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牛奶就是很好的选择。
牛奶除了提供优质的钙元素外还含有人体成长发育的一切必需氨基酸。牛奶中蛋白质的消化率可达100%,而豆类所含的蛋白质消化率仅为80%。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乳糖,它的营养功能是提供热能和促进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等的吸收,对于婴儿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得益鲜境鲜牛奶 生态牧场 原奶符合欧盟标准
鲜境鲜牛奶源自得益自有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牧场。这里远离工业区,天蓝、草绿、水清澈,气候适宜奶牛生长。纯种荷斯坦奶牛每天吃的是采用TMR系统准备的高质量饲草饲料。由于生活环境优良、吃的纯净健康、住的舒适安心,这里的奶牛不仅产奶量高,而且原奶的质量达到了欧盟标准,乳蛋白含量≥3.3%,比普通牛奶高13.8%,细菌数量≤10万cfu/ml,高于国家标准20倍。产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的纯净和口感。
产自黄河三角洲生态牧场的原奶在40分钟内便通过专业恒温运输车送达生产厂区,经过国际公认的巴氏杀菌工艺处理后,直接进行灌装,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等添加剂,适合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高端人士选择。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