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墙,潘金莲的窗
山东女性的民间叙事——
在山东,关于女性形象,有着诸多传说。潘金莲是淫妇的代表,孟姜女则走到了她的反面,成为贞妇的代名词。孟姜女、祝英台、织女,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的三个女主人公,山东独占三个。不管真实性如何,考察传说的地域呈现,实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趣事。
潘金莲:
阳谷的“皮”,临清的“肉”
我曾两次去鲁西聊城,寻访潘金莲的人生轨迹。
运河沿线,关于潘金莲,一直是个传说。数百年来,她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
临清,这个被《金瓶梅》称为“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的北方重镇,如今已不如明清时繁华。
遥想当年,临清运河两岸商贾林立,车水马龙,舟帆船影,达官贵人,赶考举子,无论是从江南入京还是自京南下,临清都是必经之地。连乾隆都来凑热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潘金莲绝对是当时临清女子中数一数二的绝色。在临清古街上感受悠远的传统文化,仿佛会有一个古代的传奇女子从某一扇黑漆门里走出来。
《金瓶梅》中,潘金莲喂养狮猫,致使李瓶儿的儿子官哥被吓死。据《临清县志》记载:狮猫是临清市民用白色波斯猫杂交培育的一种珍奇动物。在诸多品种中,以一只蓝眼、一只黄眼,白毛拖地的雪狮子最为珍贵。人们称其为“鸳鸯眼狮猫”。
当代画家曹克家画画的时候,总爱提上几句话:“世界上异眼猫,唯有临清有。”
临清的潘金莲,是属于《金瓶梅》的,而在阳谷,也有一个潘金莲,则更多的来源于《水浒传》。
阳谷县城有一个紫石街,还有狮子楼旅游区,皆来源于《水浒传》。
旅游区里,有专门的当地演员出演武大郎和潘金莲,武大郎属于“特型”演员,由个矮者出演,潘金莲则不同,由旅游区的年轻女性轮流出演。平时,两人会呆在“武记烧饼铺”里。“武大郎”闲来无事,随处逛游;“潘金莲”则会在二楼做些手工,两人不时交流,谈些当地的流行元素。
然而,人们热衷于谈论潘金莲,却依然唯恐避之不及,戏谑、炒粉依旧是对待她的唯一表情。其实,若放在当代,若没有杀夫这一情节,单看一个女子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勇敢跳出没有爱情的婚姻,应该被很多人所敬佩。
今天,我们越来越觉出了她的不幸。1985年,“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剧本《潘金莲》粉墨登场,为潘金莲翻案。一篇《“性解冻”1978-2006》的文章中评价道:“荒诞川剧《潘金莲》,一反传统的偏见和成见,力图用现代意识重塑潘金莲形象,挖掘形成其悲剧的历史的社会的成因,促使人们反思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和传统婚恋观的枷锁。”
有多少“长城”,就有多少孟姜女
潘金莲的老家往东,到了济南长清,又出现了一位传说中的著名女性——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经过一代代人的改编,已与最开始的样子大相径庭。根据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推断,最早记叙孟姜女故事的是《左传》,只是说:齐国武将杞梁战死,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而到了汉代,刘向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
但到了后来,传说中的齐长城,被换成了秦长城,孟姜女的“羽翼”也越来越丰满,出现在元代戏曲里时,已有了正式的婆婆。而到了明清,又传说孟姜女为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
传说固然多,但孟姜女哭倒的是山东境内的齐长城,这一说法已被很多人接受。
孟姜女不仅出现在传说、文字里,还有实实在在的地理概念。
长清区万德镇有一个长城村,村西侧有一座小山,山上依然有长城的遗迹,已经不成规模,但城墙的基础还清晰。村里原有一座孟姜女庙,庙中的塑像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拆除,而整座庙也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原先,大殿内墙壁上有孟姜女故事壁画,庙里有10多通石碑。
清初学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也记载:“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姜女庙。”
当地至今还有孟姜女茶汤面和孟姜煎饼卷两种食物。茶汤面和煎饼卷一样能久放不霉,携带时间长也可保持味道不变,不生虫,用开水一冲即可食用。
孟姜女的传说还不仅长清一地。在淄博,涌泉齐长城风景区内,便有孟姜女景观大道、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园。在这里,孟姜女的故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版本:齐人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来到劈山脚下,饥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脚下,被一孟姓夫妇搭救,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复,为答谢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其为义父义母,因此史传“孟姜女”。姜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称“孟姜宅”。
孟姜女的丈夫杞梁,又被人考证为杞国人。杞国是一个流浪的小国,从河南迁到山东,曾在很多地方“定居”。孟姜女时代的杞国,故城在潍坊坊子。
自然,这里也有一个传说:孟姜女姓姜,是齐国贵族的大女儿,也是齐庄公的本家妹妹,后来嫁给了杞国人杞梁。两人在杞国难以为继,来到齐国谋生。
杞梁死后,孟姜女将他的遗体运回杞国,在杞国城北的公墓停棺三日。孟姜女抚棺大哭,也许是那年雨水多,护城河河水大涨,再加上城墙都是用泥土筑成,或许是巧合,杞城的北城墙轰然坍塌。
传说不足考,但公元前544年,杞国国君的亲戚晋平公,曾集结各路诸侯帮助杞国修复城墙,看来,杞国城墙坍塌确有此事。
可以说,有多少“长城”,就有多少孟姜女。这个古代的悲剧女子,被寄予了太多民族的悲情,以及大众对爱情的绝望表达。
爱情争夺战:
从织女洞到梁祝墓
对“爱情”的争夺,成为目前中国的一大奇观。多地争夺孟姜女故里,也有多地在争夺牛郎织女故里、梁祝故里,恰好,对这些爱情故事的争夺,山东因其实有的典故、遗迹,而多有胜出。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情人节期间,沂源都要举办一场“七夕情侣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要追溯到西周,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凄婉的爱情传说,大地都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地域。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关于牛郎织女的实物遗存——织女洞。相传当时有人路经此地,听到洞中隐隐传出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祀织女塑像于洞中;与织女洞一河之隔的对面村子里,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庙,与悬崖峭壁上的织女洞相得益彰,遥相呼应。
洞附近有许多石碑,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门楼内的石灰墙壁上书有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庙和织女洞之间的沂河,被称为“银河”的谐音,当地有“天上银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在地成形”之说。
牛郎织女这对眷侣被生生分开的命运已十分悲惨,这段爱情传说在“申遗”过程中的竞争态势也可以用“惨烈”来形容:11地同时申报,6地同时入围,2008年最终确定名单时,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和山东沂源三地并列上榜,呈三足鼎立之势。
牛郎庙所在的牛郎官村,传说中的牛郎名叫孙守义,因经常在外放牛,村民称他为放牛的小儿郎,后来就叫他“牛郎”。而村民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为了供奉祖先修建牛郎祖堂,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也就是现在的牛郎庙。
和牛郎织女更多的来源于传说不同,微山县发现了所谓的梁祝墓。
2003年10月27日,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其女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与邹邑(今邹城)西居梁山伯同在邹城峄山学习三年。后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据说,在马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
去年10月,梁祝墓被确定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2月,梁祝墓祠已开始恢复重建,投资近500万元。
相关阅读:
|